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知识问答【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知识问答 一、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原因及对策
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青少年犯罪形势如何?
答: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比重越来越大, 长期以来居高不下, 许多大案、 要案都是青少年所为。
有专家指出: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治安格局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破坏性因素。
2、 我国青少年犯罪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答:
出现了六个新特点:
低龄化、 贪婪性、 疯狂性、 团伙性、 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 反复性。
3、 构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答:
内因是青少年正处于少年期或刚进入青年初期, 在生理上、 心理上发育很快, 但还未成熟, 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成人状态, 心理特征充满着矛盾; 外因是环境的不良影响和教育不力, 包括社会、 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问题。
4、 如何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
答:
1)
增强在校青少年的两种意识:
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2)
加强两项教育:
法制教育和帮扶转化教育; 3)
架设两座“桥梁” :
学校与社区、 家长之间的桥梁和学校与政法部门之间的桥梁。
4)
构筑三道防线:
家庭教育防线、 社区帮教防线和校园安全防线; 5)
注重五种结合:
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法制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法制教育与防差转差工作相结合, 法制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二、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
1、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包括哪些方面?
答:
1)
旷课、 夜不归宿; 2)
携带管制刀具; 3)
打架斗殴、 辱骂他人; 4)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
偷窃、 故意毁坏财物; 6)
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
观看、 收听色情、 淫秽的音像制品、 读物等; 8)
进入法律、 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
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2、 家庭应该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答:
1)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烟、 酗酒; 2)
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 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及时查找, 或者向公安部机关请求帮助; 3)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的, 应当及时予以制止。
发现该团伙有违法犯罪行为的, 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 4)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发现有人教唆、 胁迫、 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 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 5)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6)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 不得迫使其离家出走, 放弃监护职责; 7)
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 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及时查找, 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
3、 学校应该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答:
1)
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 其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应当及时查找, 或者想公安机关请求帮助; 2)
学校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的, 应当及时予以制止。
发现该团伙有违法犯罪行为的, 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 3)
学校发现有人教唆、 胁迫、 引诱未成年人 违法犯罪的, 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 4)
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教育、 管理, 不得歧视; 5)
教育行政部门、 学校应当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 座谈、 培训等活动, 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生理、 心理特点, 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 指导教师、 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 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6)
对于教唆、 胁迫、 引诱未成年人 实施不良行为或者品行不良, 影响恶劣, 不适宜在学校工作的教职员工, 教职员工教育行政部门、 学校应当予以解聘或者辞退;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 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包括哪些方面?
答:
1)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 扰乱治安; 2)
携带管制刀具, 屡教不改; 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4)
传播淫秽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5)
进行淫乱或者色情、 卖淫活动; 6)
多次偷窃; 7)
参与赌博, 屡教不改; 8)
吸食、注射毒品; 9)
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5、 家庭和学校应当如何矫治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
答:
1)
对未成年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 2)
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 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 采取措施严加管教; 3)
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
三、 现代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及其违法犯罪预防
1、 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有哪些?
答:
1)
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冲突、 破碎家庭、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溺爱、 虐待、 放任自流)
; 2)
不良学校教育的影响:
重智育轻德育; 对后进生简单粗暴, 处理不当; 对“好学生” 的管理和教育存在偏差; 3)
不良交往的影响:不良交往促使未成年人形成犯罪动机; 不良交往可以消除未成年人犯罪中的恐惧心理, 加速犯罪行为的事实; 不良交往导致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增多和社会危害性的加大。
4)
黄色传媒和迷恋网络、 游戏的影响:
由于未成年人辨别能力差,好奇心、 模仿力强, 易受黄色传媒的影响。
黄色传媒对青少年的毒害有三个特点:
扩散快, 毒害大, 遗毒深。
2、 犯罪前孩子有哪些不良的征兆?
答:
1)
抽烟喝酒搓麻将, 经常泡在台球场(游戏室、 网吧)
; 2)
厌学逃学谈恋爱, 学习成绩直下降; 3)
谎话瞎话吹牛皮, 不服老子常顶撞; 3)
唉声叹气情绪坏, 精神紧张突反常, 4)
出走闲游夜不归, 胡结朋友乱交往; 5)
贪吃爱享乱花钱, 追求消费讲排场; 6)
小偷小摸常斗殴, 棍棒刀锥身边藏; 7)
猎奇探秘看坏书, 不良情节好模仿。
3、 当孩子出现上述问题后, 父母应如何进行预防?
答:
1)
过好消费关。
有人在孩子出了问题后, 感触地说; “在富也得穷孩子” ; 2)
过好爱心关。
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 养成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大品格; 3)
交友关。
若发现与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或与其他的孩子夜不归宿、 抽烟、 喝酒时, 家长要及时警告, 予以制止; 4)
文艺作品关。
孩子看什么书和电视, 父母要心中有数, 特别是家中有“儿童不宜的光盘、 录像带, 不能暴露给孩子。
更要防止孩子上网浏览不良信息; 5)
过好业余时间关。
要注意孩子在放学前后, 特别是双休日、 寒暑假, 孩子脱离学校管理和家庭监督, 是问题多发期。
4、 21 世纪衡量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
1)
道德健康; 2)
生理健康; 3)
心理健康, 人格完善, 智能良好, 情感健全, 意志坚强; 4)
社会适应良好,发展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 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
5、 如何树立学生的自 我保护意识?
答:
要教育学生 1)
不上游戏机室; 2)
在陌生人多的场合不吃零食或购物; 3)
不在易引起冲突的地方及僻静处玩耍;4)
身上少带钱、 不带钱、 少穿名牌; 5)
多参加体育活动, 锻炼身体, 学习一定的防身术; 6)
被劫后要告诉家长、 老师、警察; 7)
注意自己的日常交友, 多与同学呆在一起, 上下学后尽量结伴而行; 8)
按时回家。
四、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不良行为的预防
1、 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有哪些?
青少年通过网络的使用逐步掌握信息技术, 提高其整体素质。
此外, 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查询学习、 生活、 工作信息的新的便捷的渠道, 大大扩展了知识面; 提供游戏、 电影、 音乐等娱乐项目, 丰富生活; 提供教友、 聊天渠道, 扩大交往范围; 提供更多自主活动空间, 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 自信心和独立能力。
2、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答:
1)
在心理上, 青少年容易在虚拟世界中自我表现满足、 自我表现实现, 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和利己主义思想, 淡化对社会的责任感, 对世界的看法过于理想化, 自律意识薄弱, 性格孤僻。
2)
在道德上, 网民往往使用虚假身份、 说假话, 缺乏真实感、 真诚感, 青少年沉迷网络世界容易形成不诚实的品质。
3)
在学习上, 对网络的过分沉迷,影响学生的学业, 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4)
在身体上, 对网络的过分沉迷, 不利于身体健康。
5)
在社会关系上, 对网
络的过分沉迷, 影响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的正常交际, 疏离亲友、 师生关系。
6)
在行为上, 网络的隐蔽性使青少年难于感受到社会监督机制的存在, 从而为所到之处欲为; 容易受到有害思想的腐蚀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 网络违法犯罪的种类有哪些?
答:
1)
利用互联网危害国家安全; 2)
利用信息网络妨害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 3)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侵财性犯罪; 4)
利用信息网络侵犯他人人身、 民主权利; 5)
利用信息网络窃取泄露国家机密、 商业秘密; 6)
实施黑客攻击; 7)制作、 传播计算机病毒。
4、 网络违法犯罪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
1)
犯罪手段高科技化、 多样化; 2)
作案人员年轻化、 高智商化; 3)
犯罪领域不断扩大, 公共网络业是重点;4) 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大。
5、 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知识技术层面和道德要求的宣传、 教育、 培训?
答:
1)
通过举办专家讲座、 师生讨论、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主页设计、 计算机知识的技能培训和比赛等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 2)
让青少年在上网前先接受计算机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 3)
丰富、 美化、 优化网上信息资源, 使网络文化的主流积极向上, 引导青少年正确上网; 4)
革新传统的道德宣传教育方法, 通过健康的网上学习、 生活、 娱乐活动, 引导青少年适应网络社会要求的、 以“慎独” 为特征的自律化的道德; 5)
网上网下宣传教育相结合, 使网上宣传教育的超时空性、 互动性、 自由性与网下的真实性、 直接性、 引导性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
五、 青少年禁毒教育
1、 什么是毒品?
答:
依据我国《刑法》 357 条规定:
毒品是指鸦片、 海洛因、 甲基苯丙胺(冰毒)
、 吗啡、 大麻、 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 毒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成瘾性、 危害性和违法性。
3、 吸毒成瘾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答:
药物耐受性、 生理上的依赖性和心里上的依赖性。
4、 吸毒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答:
1)
一般吸毒行为:
治安拘留、 治安罚款、 没收毒品和吸食、 注射器具。
2)
吸毒成瘾行为:
治安处罚、 强制戒毒、 劳动教养, 限期戒毒。
5、 青少年吸毒的心理危害是什么?
答:
1)
意志力和毅力日渐萎缩, 自卑心理日益增强; 2)
丧失责任感, 家庭观念淡薄; 3)
道德沦丧, 行为方谬。
6、 戒毒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答:
有自愿戒毒、 强制戒毒、 限期戒毒和劳教戒毒。
六、 青少年道路交通安全
1、 青少年个人因素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
1)
青少年注意力不够集中, 再加上贪玩, 因此他们在活动中很少顾及到往来的车辆, 对事故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2)
青少年活泼好动、 反应快, 尤其男孩爱冒险, 跑动特别多, 横穿马路, 无所顾忌; 3)
对机动车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又缺乏对车速、 车间距的正确判断能力, 因此往往容易酿成交通事故。
2、
青少年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要培养哪几种意识?
答:
1)
遵守交通规则即守法意识; 2)
右侧通行意识; 3)
红绿灯意识; 4)
各行其道意识; 5)
停车线意识; 6)
不猛拐意识; 7)
左右了望意识; 8)
斑马线意识。
3、 青少年安全行走应注意什么?
答:
1)
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 必须遵守信号灯的规定。
2)
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 须注意车辆, 不要追逐、 猛跑。
3)
如果道路上没有人行横道, 行人又要横过马路, 这时须直行通过, 不要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
4)
不要穿越、 倚坐行人道、 车行道和铁路道口的护栏。
5)
不要在道路上扒车、 追车, 强行拦车或抛掷物块击打车辆。
6)
学龄前儿童在街道或公路上行走时, 须有成年人带领。
7)
通过铁路道口, 当遇有道口栏杆(栏门)
关闭、 音响器发出报警、 红灯亮时或看守人员示意停止行进时, 须停在停止线以外等候。
8)
学生放学回家或参加集体活动时应尽量列队。
4、 青少年安全骑车应注意什么?
答:
1)
骑车时不要双手离开把手、 攀扶其他车辆或手中持物。
2)
骑车时不要扶身并行、 互相追逐或曲折竟驶。
3)骑自行车不要载人。
4)
通过陡坡、 途中车闸失效时, 须下车推行。
5)
超越前车时, 不要妨碍被超车的行驶。
6)
骑自行车或三轮车转弯前要驶向本行驶车道的左侧或右侧, 减速慢行, 向后了望, 看清身后的来车情况, 决定转弯时, 还要伸手示意。
5、 青少年安全乘车应注意什么?
答:
1)
乘坐公共汽车、 电车和长途汽车须在站台或指定地点依次候车, 待车停稳后, 先下后上。
2)
不要在车行道上招呼出租车。
3)
不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乘坐公共汽车、 电车、 出租汽车和长途汽车。
4)
在机动车行驶过程中, 不要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 不要跳车。
5)
车辆行驶过程中不要在车厢内玩耍、 打闹。
6)
乘坐货运机动车时,不要站立, 也不要坐在车厢栏板上。
6、 发生交通事故后应如何进行紧急处置?
答:
1)
拨打 110 报警。
2)
拦截过往车辆, 请司机把受伤人员送往医院抢救。
3)
不要在留有交通事故有关痕迹、物证的现场随意走动, 以免破坏现场, 给交警的调查取证带来困难, 甚至无法调查取证。
4)
因抢救受伤人员的需要,确实需要移动现场有关物品的位置的, 最好用粉笔或土块、 石块等划好标记, 以避免改变现场。
5)
折采路边树木上的树枝, 路旁的土块、 石块, 把它们摆放在现场的周围。
6)
当周围没有过往车辆或电话可打时, 可以向过往路人请求帮助,请他们代为报警。
七、 校园暴力的防治
1、 什么是校园暴力?
答: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 由老师、 同...
推荐访问: 中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