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明乡风”典型案例【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文明乡风”典型案例
班村隶属于xx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杏花营农场,位于农场北部。该村现有87户,312人,总占地面积1488亩,其中居住面积120亩,耕地面积1368亩。
班村属于移民安置村庄,于2000年6月由三门峡市渑池县南村乡班村原籍迁安至此。原址班村位于仰韶文化遗址中心地带,是中华仰韶文化的发源之乡。移民后的新班村,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这一“名片”,在传承、对接、弘扬、发展上做文章,这是摆在班村人面前的严肃课题。党支部书记杨立峰带领村民大力实施文化强村战略,传承仰韶文化基因,组织撰写《班村志》、建设和合书院、运营方志文化产业园、规划设计村史馆,努力打造“中国方志文化第一村”。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绿化园林1200余亩,评选庭院卫生达标户,村内全面实现硬化、亮化、美化。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生态村、市级生态村、区级农村建设示范村、文明卫生村、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文明新风”红旗社区等多项荣誉。
二、具体做法
(一)党建引领聚民心。充分发挥党的农村组织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领导作用,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国学书院、农民书屋等渠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道,深入宣传教育群众,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班村党支部严格落实各项制度,认真执行《党员量化积分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在外党员管理,把全村党员编员进组,定岗位、定责任、定奖惩,结合“5+n”主题党日活动进行总结讲评。严格落实村级“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凡是涉及重大事项,都必须上会研究,充分征求意见,以公开透明促公平公正,让群众信得过。在全村开展“***员户挂牌”“党员责任卫生区挂牌”“党员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让党员干部成为群众有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
(二)文化建设固根基。一是编写《班村志》。为了传承历史,留住乡愁,上承先辈业绩,下传后代励志,村两委研究决定继续沿用原村名,并于2014年成立专班组织编写《班村志》,设章、节、目三个层次,采用记述体,述、记、志、传、图、表、录并用,以志为主的编纂体例,全面真实地记述了班村渊源、自然环境、人口构成、农业、渔业、党政社团、文化教育卫生、村民生活、传统民俗、方言、人物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二是建设和合书院。2017年建设和合书院,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中国地方志办公室、国家方志馆、河南省史志办、xx市政府和全国几十家省市县方志办负责人,以及全国著名设计大师、xx老艺术家协会等相继来这里参观、考察、调研、入住,为这道靓丽风景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偌大的四合院古朴典雅,“中国方志文化产业园”的牌子赫然醒目,书架上摆满了近20万册全国各省市县(区)的方志书籍,编辑部、设计室、印务公司、文创研发中心、会展中心一应俱全,重点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方志交流培训、图书交换、艺术创作等业务,成功举办首届方志文化节和大型书画笔会暨展销会。方志文化产业园实施“筑巢引凤”策略,不封官许愿,不靠物质诱惑,也没有任何噱头,就靠一张蓝图,一幅愿景,坚持三个“不”原则:不要经费、不要赞助、不要报酬,一切靠白手起家。于是,著名设计大师肖红来了,知名印务公司老总林志军来了,xx老艺术家协会会长张顺堂来了……他们的到来,不是参观、考察,而是合作干事,融为一体,共同撑起“中国方志第一村”这面旗帜!三是传承文化特色。和合书院外的移民纪念碑、院内篆刻着“石魂”二字的黄河巨石、院***的国槐是同村民一同搬迁的“镇村之宝”,见证着村民的恩恩怨怨,寄托着对故土地眷恋。受仰韶文化的熏陶和相沿以传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班村延续了独特的“十二民风民俗”特色文化,“蝉蛹是道菜,蒸馍像锅盖,美食饸饹面,朋友怀里来,吃桌十碗席,石头桌上摆,地下四合院,爷孙玩笑开,出嫁一路哭,娶亲媒人带,待客焖米饭,击鼓送村外。”村内自发成立高跷队、秧歌队、舞蹈队、班村大鼓队,多次参加市、区文化演出,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四是规划设计村史馆。村史馆规划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以村史村志、历史沿革、村规民约、民俗风情、乡贤名人、产业特色、家风家训等为基本版块,建成本村特色功能展馆,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村落历史变迁,传承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见证村民由贫穷走向富裕、迈向乡村振兴之路的奋斗历程。
(三)弘扬经典树新风。一是百家宴联百家心。每逢传统节日村内开展的“百家宴”是班村传统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百家宴”期间家家户户自愿出菜品、男女老少自愿来帮忙,从百家宴开始到结束,连续五六天都在帮忙。一些要出门打工的,也都办完百家宴再走。人人都把举办百家宴当作是村中的一件大事喜事,更难得的是,如果缺少什么,只要自家有都豪不吝啬地拿出来。远亲不如近邻,千金难买邻里情,通过此类文化活动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让“大家庭、大邻里、大和谐”的发展理念贯彻到每一个人,进一步提升村民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群众之间的凝聚力,逐渐形成共驻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二是红白喜事集中办。班村党员干部带头形成“不办无事酒席,俭办红白喜事”的良好风气。班村两委研究制定了村规民约,统一规定办事标准,设立红白喜事专用场地,厨房、灶具、餐具配套设施完备,实现村内每一件事都在专用场地组织,在接受大家监督的同时,避免了场地重复设置造成的资源浪费。办事前两天下午,主事人邀请村两委干部商定“相逢单”,包括总管、厨师、副厨、招客、洗菜、分菜、领菜、端盘、洗碗、烧火等人选,并用红、白纸在集体办事专用场地门口进行公示,大家自觉按照“相逢单”安排进行执行。
(四)典型评选感召人。坚持从日常调查走访中,了解核实在勤劳敬业、诚信经营、尊老敬老、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等方面存在的真人真事,并做好跟踪记录工作。持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五好文明家庭、文明院落等评选活动,评选出了坚持20多年照顾半身不遂公公的好媳妇董灵花、善于化解家庭矛盾的好婆婆陈菊平等文明典型,按照“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原则,通过道德讲堂、群众课堂等载体,邀请典型人物现身说法,用鲜活的教材和生动的细节来传播村里的正能量,让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激发了村民崇德向善的主动性,提高文明素养。
(五)志愿服务暖人心。抓好志愿服务组织的外引内培,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公益书社、老年之家等志愿服务组织。一是强化宣传报道。在开展志愿者服务行动的过程中,始终把加强宣传报道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加以实施。具体以村党支部为龙头,采取对外宣传和对内报到的宣传方式,加强了对志愿者活动重点项目、重大活动或典型人物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村内部资源,通过宣传栏、横幅、发放传单、电话联系、制作美篇、微信公众号、电子屏等方式及时发布志愿者活动相关信息。二是丰富活动内容。持续开展党员卫生大扫除、义务巡逻、义诊、消防知识宣传、法制宣传等一系列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力求发挥志愿者特色,为群众提供了关于计生、医疗、法制等方面服务,并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提供了打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三是突出长效管理。抓好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如制定党员志愿者“四亮剑”制度,亮身份、亮形象、亮项目、亮成效。推出志愿者奖励激励计划,对志愿者的活动开展情况和成效进行量化,并拿出一定的“物质奖励”予以激励,努力形成“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挤时间当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氛围。
(六)普法宣传强意识。班村将法治乡村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厚植乡村法治文化土壤,努力营造乡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多次邀请市、区、乡司法部门来班村开展法治文化教育活动,群众反映强烈,效果明显。建设法治文化主题长廊及法治文化宣传栏等宣传阵地,让村民们在休闲放松的同时接受法制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法治素养,引导乡村群众养成自觉学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农村基层综合治理,村两委、乡贤等组织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依托“一中心四平台”实现网格化管理,矛盾调处机制健全,有效抵制黑恶势力、封建迷信活动和不良社会风气,无重大治安刑事案件、无越级上访和非法宗教等活动,村民关系和谐。
专家评语:
乡村文化繁荣和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班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这一“名片”,在传承、对接、弘扬、发展仰韶文化上做文章,大力实施文化强村战略,通过组织撰写《班村志》、建设和合书院、运营方志文化产业园、规划设计村史馆、百家宴、集中操办红白喜事、传承豫西传统文化、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全村精神文明素质,让乡村文化价值得到真正释放,受到农民群众好评,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