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20篇)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课题研究体会(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相比学生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2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课题研究体会(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认识不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如:中考前的心理辅导讲座,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是中等生存在心理焦虑现象较严重,讲座时,部分班级只让学习成绩较差者参与听讲座,理由是怕耽误学习。另外,学生也羞于参与心理咨询活动,总认为心理有障碍是见不得人的事。(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由课任教师或班主任老师兼任,他们一是专业学科任务重,心理辅导经验不足;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支撑,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
1
任是最有发言权的,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对班主任的培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没有系统的、具有实用性的理论基础。那么班主任老师该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如何调控、疏导,就没有理论支撑。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据调查学生流失辍学,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心灵的成长比学业上的成功更重要。(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如:相关的报刊、专业书籍拥有量不足,评价激励措施不明确,设备配臵不到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
2
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二是教育体制存在缺失,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没有形成,评价导向有问题,停留在应试教育框架之内。许多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作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想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下,心理健康教育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另外由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那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把学生看成被“教化”的对象。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三是教师在工作中,随机生成的教育智慧不善于归纳总结、提升,缺乏理论支持,实践指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
3
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爱心与爱行结合起来,把信任和尊重落实到细节上,使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情感上,能接受全面教育,非常准确的加以把握,进行引导,使学生渴望得到人的尊重的需求得到正面的满足。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想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邀请专家开展心理教育讲座,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在利用节假日对教师集中学习培训地同时,购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书籍,为老师学习培训提供平台和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应对教师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培训,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是理论与实践相合,相得益彰,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
4
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养观。
(四)加大资金投入客观地说,进行改革和尝试采取各种措施,都是以一定的资金投入为基础的,如果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任何有意义的改革尝试都有可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能更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学生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全面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5
篇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很荣幸入选成为今年新生的助导,一个月来的深入接触发现了新生们有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为他们解决这方面困难的同时也在自我提高.以下是一个月来的工作总结,包括新生的问题,也包括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什么样的问题1、大一刚开学:
〈1>、环境、角度的变化导致难以适应新生活的焦虑心理。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
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一旦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会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
<2>、自我认知失调。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作为象牙塔的骄子--当代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大学,人才荟萃,高手如林,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
<3〉、人际关系障碍。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的问题,不少人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显示自己的力量,这对于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学生必然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大学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可以说成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进入大学以后,人际交往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而有的大学生可能性格上比较内向、孤僻,或不擅言谈,不知道怎么样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与同学产生矛盾,甚至导致疏离的结果2、大二适应生活后的问题:
〈1>、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压力是无形的,是工作本身、人际关系、环境因素给我们造成的紧张感。有
些同学很勤奋,但是成绩可能总是不如人意,就很容易在学习上感到些微压力,
更不用说预备考研,参加各类证书考试等等带来的应试压力了。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15%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左右是特困生。对金钱压力的切身感受,让他们感到自卑,更加深了在学习上的压力。
<2>、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心理。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上,大学生们对未来的生活虽有向往和迎接挑战
的兴奋,但在没有丝毫社会经验和对未来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没有他人的引导,反而更易产生迷茫的心理。在受挫之后,更加容易采取被动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徘徊不前。在还没有确立人生目标前,对未来的迷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3〉、生活上的挫折.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某些大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到过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比较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三、大三大四就要结束大学生活是面临的心理问题:
择业的难题.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1、学生自己的原因
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交往;性的成熟带来性心理的变化,由于经验不足,阅历太浅,理智性差,出现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调等等。2、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原因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父母对子女管教严格,强迫
命令、批评指责多,子女性格上虽表现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但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唯唯诺诺;2、父母过分满足、过分保护,唯恐孩子受挫折。这种学生依赖性强,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3、父母对其行为放任,很少约束。这种大学生很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很难适应集体生活。3、社会的原因
社会因素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人们充分施展才能,展开平等竞争,大学生平静的心理自然会受到冲击,当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这种挑战时,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他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社会上出现的追求享受,腐化堕落现象也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为对政治不感兴趣,冷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道德出现滑坡。4、健康教育制度的原因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
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网络空白”。在大学生中,主要有网络恐怖、网络依赖(上瘾)、网恋、人际关系淡漠、厌学逃课等,有的学生甚至因上网成瘾而精神失常、自杀。这些新问题已引起了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认真研究网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占领网络阵地,让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方法、渠道单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一线辅导员更多的被视为“消防员",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单一,手段落后,轻视对重点群体心理危机的主动介入疏导。
队伍不齐且缺乏专业化。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由于他们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足,又没有经过专业
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有的误导了该工作的发展方向,甚至,有的还给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在未来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师需要逐步实现专业化。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完善教育制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建议高校系统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避免出现挤占或挪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时的现象,充分保障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开设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
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进入课堂,可缓解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提高了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水平。另一方面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可以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可以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可以构建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会诊疑难病症,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在网络上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高校系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意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孤立出来,而是要更好地体现二者的互补和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加强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
家庭在学生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让家长学会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们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高校的办法。〈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基本上是在此时形成。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
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适当增加心理学课程,如开设“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使大学生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明确方向,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于大学生缩短心理适应期,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环境,加快人格成熟,将起到积极作用.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有关心理上的专业知识,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有效途径解决。学校也可以开展并提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让大学生了解情况,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有科学家认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的文化形态,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文化形态。物态文化包括学校的环境美化,建筑设施,仪器设备的设置等。制度文化则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等。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能共同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活动文化则是指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读书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学术报告会、艺术节、体育节、科普节、社团节、书画展、模拟法庭等等。活动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心理文化则是指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深层次的体现学校特色的用以维系学校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的总和。心理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优良的校风、学风是建设文明校园的关键,它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同时有利于学生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篇三: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课题研究体会(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认识不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如:中考前的心理辅导讲座,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是中等生存在心理焦虑现象较严重,讲座时,部分班级只让学习成绩较差者参与听讲座,理由是怕耽误学习。另外,学生也羞于参与心理咨询活动,总认为心理有障碍是见不得人的事。(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由课任教师或班主任老师兼任,他们一是专业学科任务重,心理辅导经验不足;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支撑,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对班主任的培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机制,没有系统的、具有实用性的理论基础。那么班主任老师该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如何调控、疏导,就没有理论支撑。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据调查学生流失辍学,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心灵的成长比学业上的成功更重要。(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如:相关的报刊、专业书籍拥有量不足,评价激励措施不明确,设备配置不到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二是教育体制存在缺失,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没有形成,评价导向有问题,停留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在应试教育框架之内。许多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作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想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下,心理健康教育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另外由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那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把学生看成被“教化”的对象。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三是教师在工作中,随机生成的教育智慧不善于归纳总结、提升,缺乏理论支持,实践指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爱心与爱行结合起来,把信任和尊重落实到细节上,使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情感上,能接受全面教育,非常准确的加以把握,进行引导,使学生渴望得到人的尊重的需求得到正面的满足。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想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邀请专家开展心理教育讲座,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在利用节假日对教师集中学习培训地同时,购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书籍,为老师学习培训提供平台和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应对教师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培训,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是理论与实践相合,相得益彰,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
篇四: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课题研究体会(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
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有关
“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认识不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如:中考前的心理辅导讲座,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是中等生存在心理焦虑现象较严重,讲座时,部分班级只让学习成绩较差者参与听讲座,理由是怕耽误学习。另外,学生也羞于参与心理咨询活动,总认为心理有障碍是见不得人的事。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由课任教师或班主任老师兼任,他们一是专业学科任务重,心理辅导经验不足;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支撑,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对班主任的培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没有系统的、具有实用性的理论基础。那么班主任老师该如何发现学生的心
1/5
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如何调控、疏导,就没有理论支撑。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据调查学生流失辍学,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心灵的成长比学业上的成功更重要。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如:相关的报刊、专业书籍拥有量不足,评价激励措施不明确,设备配置不到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二是教育体制存在缺失,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没有形成,评价导向有问题,停留在应
2/5
试教育框架之内。许多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作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想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下,心理健康教育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另外由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那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把学生看成被“教化”的对象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三是教师在工作中,随机生成的教育智慧不善于归纳总结、提升,缺乏理论支持,实践指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爱心与爱行结合起来,把信任和尊重落实到细节上,使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情感上,能接受全面教育,非常准确的加以把握,进行引导,使学生渴望得到人的尊重的需求得到正面的满足。
3/5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想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邀请专家开展心理教育讲座,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在利用节假日对教师集中学习培训地同时,购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书籍,为老师学习培训提供平台和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应对教师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培训,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是理论与实践相合,相得益彰,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篇五: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当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社会因素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村学校家长父母为了得到更好的收入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班级学生将近一半孩子现处于留守儿童状况这部分孩子长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因为老人的溺爱加上对爸爸妈妈爱的渴望孩子心理比较敏感脆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郝家镇中心小学王庆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电脑、互联网、手机在家庭的快速普及,特别是广告、垃圾网页的泛滥,孩子们接收了很多社会中的不良信息。而且由于以前计划生育导致一片“公主”和“王子”的出现,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差、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甚至于家长怀着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愿望,不断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报名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学生的童年时间被大力压榨,每天都活在赶时间、赶时间、赶时间……,长期以往,心理压力大,得不到有效疏导,积攒在孩子幼小的心理,总有一天会爆发,一旦爆发,那我们就要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是生命。近几年,未成年犯罪比例在不断加大。因此,教师、学校、家长三方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心爱护学生,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积极、愉悦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一、当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村学校家长父母为了得到更好的收入,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班级学生将近一半孩子现处于留守儿童状况,这部分孩子长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因为老人的溺爱,加上对爸爸妈妈爱的渴望,孩子心理比较敏感、脆弱。再就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长期在父母及老人的溺爱之下,脾气暴躁、任性、骄纵,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闹、甚至是离家出走,不客气的说,他们就是家里的“太上皇”。
(二)学校因素
虽然说生活水平有了高层次的提高,但是教师地位现在非常敏感,出现了大片教师不敢管、不能管现象,因为你管了孩子心理受伤了,就要告学校、告教育局,老师就要受处分。现在很多优秀的学生不愿从事教师职业,而且农村小学地处偏远,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单单靠班主任和兼职心理教师,他们的专业性并不强,很难科学高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家庭因素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脑游戏已经走进所有家庭,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爸爸妈妈看电视、玩手机,爷爷奶奶下棋、跳舞。试想一下,孩子写作业时,你给他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孩子虽然坐在书桌旁,但是脑子早飞到电视机旁边了,早飞到棋盘桌上了。
其次,就是现在很多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得当,他们认为孩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我就是负责孩子吃好、喝好就行了。家长忙着挣钱,孩子连着好几天见不到爸爸妈妈,打电话也是问问孩子好不好,缺乏心灵的沟通,长此以往,孩子进步没人关心、没人鼓励、没人表扬;孩子犯错,老师实在管不了了,叫来家长,这时候家长来了,开始关心了,以此形成恶性循环,孩子明了:哦,原来只有犯错误,叫家长的时候爸爸妈妈才愿意和我说说话,哪怕是揍我一下也好,至少他们知道还有我这个孩子的存在。这种只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孩子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导致逆反心理和叛逆心里的滋生。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熏陶感染学生
冯恩洪先生曾经说过“我可以叫我的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这句话生动地阐述什么是环境育人。经常听到从新加坡旅游归来的朋友说起,新加坡是个特别干净的国家,走在路上到处都是窗明几净,自己都不好意思衣着不整洁或随地吐痰,感觉别人都在注视你一样,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且我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深刻说明环境的熏陶是多么的重要。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先有亲其师,后有信其道。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其中说到如果一个学校如果有一位数学研究者教师,那么这个学校将来会出现很多的数学家。教师想要给孩子一碗水,首先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迫在眉睫,孩子相信自己的老师,老师和孩子搞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亲近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会存在隔阂,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那么我相信孩子的心理也会更加健康,孩子各方面也会越来越优秀,良性循环之下孩子就会变得更加自信,心理更加健康。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一名教育者,言传身教尤为重要,教师首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心、爱护学生,加强师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教育者的信赖,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在多学科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话说孩子的美好童年回忆总是和幸福、快乐挂钩的,如果我们让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课程,并把学习当做一件幸福的事情,所谓一天不学习、不读书就寝食难安,那么我们还会让孩子痛恨学习吗?
让孩子爱上学习,首先要保持孩子愉悦的心情,保持良好的情绪非常重要。教师要时时排除孩子的不良情绪,处处给与健康心理的引导。例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讲解《健康自信的我》的时候,让学生感受健康是美好的,形成追求健康的生活态度,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学会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听取别人的建议。并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感受别人的心情和需要,学会与他人和平相处。
(四)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
孩子的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孩子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长处,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例如,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假如我是某某某,我这样对吗?我能交到好朋友吗?”交流活动;在中高年级学生中进行“诉说烦心事,让心理充满健康?”研讨活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经历的烦心事和感受,教师帮助孩子理性的分析问题和合理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交流与研讨中明辨是非、表明观点,保持心理健康。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和孩子、家长沟通,让小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健全学生的人格。
篇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
目前,中学生存在抑郁、胆怯、猜疑、焦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心理障碍,导致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工作环境或难以与他人合作。这种交往恐惧症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形成障碍,甚至因心理问题引发恶性事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后果。这些心理问题足以解释做人教育中的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存的最佳途径。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部门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往往是嘴上喊重要,实际上都被削弱或取消。首先,从现行教材的设置便可看出在现行教材中,只有七年级思想品德略有涉及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它没有专门的教材,系统而有序地对学生心理进行教育,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怎样的途径,达到怎样的目的等没有理论依据。而现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是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全面把握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来采用相应的教育与辅导对策。其次是现行的地方考试制度,上级主管部门主要是通过一年一度的学生中考或统考成绩这一硬指标来鉴别衡量各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选“优胜学校”、“先进教育单位”,从而引导各中学管理者也偏重于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优表模,没能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从理论上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理论和原理。而学生家长也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孩子成绩名列班级、年级前列而自豪,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没有对策。第三是各中学没有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很少进行培训学习,更别说资格认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出现问题后由校领导或班主任来对事件进行处理。或者流于形式,半年讲一次心理辅导(矫正)课,这样,很难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复杂多变,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很大困难。学校很难因材施教。原因如下:(1)绝大多数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五、六位长者爱孩子,宠坏孩子,在家里成为绝对的“老板”。他们呼风唤雨,各自为政,导致这些孩子入学后的状态变化和心理失衡。(2)单亲家庭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这些学生在家里得不到完全的爱。当他们来到学校时,他们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表现出抑郁或嫉妒。最后,他们发展成自闭症,难以与他人沟通,极端或消极的忽视。(3)农民工进城谋生。他们忙于谋生,很少和孩子说话。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仅限于对饮食、衣着和温暖的肤浅照顾,无法谈论他们孩子的教育。一旦学生完成学业,这些孩子就成为真正的免费“主人”,或进入网吧、
游戏厅,或在街上闲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受到社会习惯的影响,导致厌学和学校教学
育对于他们来说是左耳听、右耳出。(4)“留守学生”在学校所占比例不断扩大。“留守学生”的监护者,在我校的调查表中反映出45%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30%由亲戚代管,而他们中表示乐意照看的有42%,不乐意照看但没有办法占28%,有55%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只有21%的留守学生表示有烦恼的时侯能和照顾我的人说说,这些数据表明,留守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存在着很大的盲区,难以尽到对监护对象的教育责任,学校的心理健康任重道远。(5)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中学生年龄小,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好奇心强容易沾染不良习气,一当面对升学压力和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时,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排解,消除和矫治,就会走向极端,造成危害。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1.注重育人教育,引导学生向善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学校根据这一特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每学期都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从一点一滴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明确各年级责任,严格管理,确定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七年级:学习适应中学环境,适应中学老师教学方法,给学生灌输道德行为标准,体验父母之恩,学会报恩,明白事理。八年级:培养学生责任感,能辨是非,心中有他人,能为别人付出,追求真、善、美。九年级:注重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应考心理辅导。
2.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潜移默化、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养成健康、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利用文化走廊、板报,搜集名人名言,扩大学生视野,补充大脑营养,充实课外生活。有利于引导学生向上的心理。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十无班级”、“优秀班级”、“文明学生”评比,“学生家庭、社会、学校礼仪知识大赛”、“我爱我校”演讲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和学生实践活动,注重道德思维和道德能力,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意识,有效地预防、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在走向高一级学校后,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我校毕业生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步入社会的也能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
我校于2002年成立心理咨询室以来,坚持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负责,抽调有经验、有能力、有热心的两名男女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开展工作,心理辅导老师开设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时定期不定人地开设养成教育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咨询室全天为学生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从而保证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可信。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需要全体教师不顾一切,艰苦奋斗,不计得失,注重奉献,迎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灿烂春天。
篇七: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并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进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十分重要的任务。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多,使得家庭问题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速度加快。但学生正处于心智不成熟时期,在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
一、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问题
激烈的学习竞争,造成学生容易心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中更为突出。在与学生的交谈中,笔者听到不少学生倾诉:“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自己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考取大学,哪有脸见人。”自认为我学习很努力,但是考试排名总是停滞不前,这样下去哪还有学习的动力啊?由此,学生的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和同学的言行比较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
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教师、父母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极不协调。在咨询中,有的学生向教师倾诉:“我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不知道怎样和别人聊天。”“我总是不能加入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非常孤独、寂寞。”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感到焦虑不安,甚至产生了恐惧感。
3.承受挫折能力差
由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常常因为一次考试失败或小小的挫折而产生挫败感,失去自信心。
4.早恋的困扰
如今,家庭生活条件好了,中小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增强,导致早恋问题。在日常咨询中,笔者常听到学生说:“我总想看到他。”“我总想和她在一起。”“我和他说话时,心情总是很兴奋。”还有的学生说:“我喜欢上了某某老师。”早恋问题困扰着学生,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感到“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逐渐下降。
二、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因素
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有些家长比较注重生活及学习方面,缺少与孩子心理和感情等方面的交流。
2.社会因素
现在,由于社会公德意识低下,影视作品及网络资讯良莠不齐,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这些都会误导青少年,使他们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行为的发生。
3.学生心理因素
中小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认知还不是很成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受新潮思想的影响较大,在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特殊的心理矛盾。
4.教育因素
中小学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学生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我国中小学教育过分强调成才教育,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对策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笔者认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全面渗透、积极推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中。如: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问题的能力;第二,开展咨询活动,它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提倡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不
正确认识,教师可以鼓励需要咨询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而对于出现同类心理疑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团体咨询,自由议论存在的共性问题,利用团体的影响力,相互启发、相互引导、相互帮助,形成团体共识,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其次,设置心理信箱,开设热线电话和网络咨询,从多渠道开展心理咨询。如:①开展多元化的集体活动。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如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登山、演讲,郊游、文艺晚会等,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②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教学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相应发展。
2.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
在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d�d校园文化,把无声的教育与有声的教育结合起来。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的措施包括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成立心理教育校刊、开设心理图书阅览室、开展“心理专题”手抄报等。它们不仅能营造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起到渗透、暗示的作用,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教育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
3.心理教育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
班主任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都与班主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现有的教学体制来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只有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加强家校联系,引导家长关注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学校要经常和家长联系,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校双方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家长必须转变只重智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多与孩子交流思想,让孩子在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的环境中成长。
现行的中小学德育大纲已把“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纳入其中,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和目的决定,也是中小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特殊性提出的客观要求。
中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特殊的心理状态;中小学生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改革开放的信息化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只有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培养出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篇八: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大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同时处于社会大环境之中,社会理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的社会,传播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以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
第一篇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是与他们目前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很大联系,另外一个就是与其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
在校大学生正是处在青年期的中期阶段,而青年期刚好又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与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各种问题出现得最多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非常时期他们会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也不稳定,情绪变化多端,而诸事不顺,自己又无从下手,又没有求助途径,这时内心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就会产生。
在如此之多的冲突和矛盾的重压下,他们若找不到有效的途径加以疏导和解决,时间久了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和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在面对从全国各地来的优秀人才的时候,缺乏自信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身子女,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学校是老师的宠儿,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切自尊心、好强心都比较重,可来到大学后,周围的人都是通过高考筛选出来的精英,对比之下,自己就会丧失一直以来的优越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从而缺乏自信、逃避人群、人际关系出现障碍;
(二)不能正确面对生活、情感、学习等方面出现的挫折
大学生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在家长的保护下长大的,生活经历也很缺乏,一门心思都在学习上,离开父母,使他们难以适从,不知道如何处理生活中的琐事,不知道怎样来解决感情问题,不知道如何来缓解学习压力;
(三)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就业压力带来的不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但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带来的转变而不得不打破原有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人产生不适,无法跟上生活的节奏,大学生在这个转型时期,也将面对激烈的挑战和就业压力,甚至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使自己陷入困境;
(四)自身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其有关方面的知识
因为大学生们一直以来都专心于学习中,也就是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造成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一方面容易忽略,认为不是什么大事,不能及时调整解决;另一方面,在积极应战高考,无暇看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讲座等,学校也缺乏对有关知识的教授与宣传,也不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致使学生出现问题时,求助无门。
二、解决措施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后果不仅会影响到其个人的成长发展,还严重影响到国家人才的培养计划,造成人才的流失和国家的损失,给社会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了要把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各个高校对其展开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
并对个别人员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让大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心态,对心理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高其心理素质,使其能够自我调解各种心理不适,更好地适应如今激烈的社会环境,
预防和缓解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帮助他们处理好社会环境适应、自我约束、学业、择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出现的困难,增强心理素质建设,使其在各方面都能健康全面发展并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因此就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学校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各个高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是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障碍、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场所,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念。
学校应该加以重视,转变传统教育只重视文化知识不重视心理教育的观
再者,学校还应该鼓励支持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学生们可以通过求助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获得心理学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学习到专业的有效的处理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以班级的形式要求每个学生填写一份测试心理是否健康的问卷,然后认真分析该问卷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有目的地提出本学年的心理教学方案,并主动约请情况严重的同学到心理咨询室面谈,根据面谈的状况和结果,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状态、表现形式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澳门凯发的解决方案,让学生们及时的得到一个正确的引导,把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增强心理知识,预防心理疾病。
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课本上了解到有关心理学以及处理心理问题的知识,对相关的知识理论有个大致的掌握,学会如何预防及处理各种心理不协调的状况,不至于病急乱投医。
在课堂上也可以与同龄人交流有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借鉴别人的经验,找到同感,舒缓内心的压力和心理冲突,同时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为其提供帮助。
树立一个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成长的环境。
大学生能否成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这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联系,而良好的校风、学风会对大学生有重大的引导作用。
在这种作用下大学生被学校的主流价值观所影响并内化到自己的品质之中,同时也会对大学生自我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作用。
因为在团结友爱、积极向上、以集体荣誉为第一、团结凝聚力特别强的环境下生活、学习,有利于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交友,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最终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生活氛围。
(二)大学生自身应该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积极打造并完善自我人格。
首先,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在经过历史社会沉淀的文化知识中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要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培养
悦纳自我的精神,不断鼓励自己、完善自己;再次,要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最后,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因为大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还要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各种压力比较大,为了生活和学习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必须科学地有规律地安排好每天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不熬夜、不沉溺于网络游戏、饮食健康、适当休息、合理的体育锻炼、科学用脑、科学生活。
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三)政府及其社会也应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
号召民众对自身、社会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心理上认同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
社会应该积极倡导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风气,让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心理支持,不至于孤立无援;再次,社会应利用网络、媒体等手段正确宣传心理知识,让公众对心理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第二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1)厌学心理。
一些学生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人生观模糊,学习目的不明确,求知欲不强,因此,旷课、早退、上课睡觉、干其他事情的现象屡见不鲜,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另外,大学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时间安排等各方面都与中学有很大不同,因此,进入大学后,容易出现上课听不懂,课后无法自学、考试挂科的现象,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这种人格方面的缺失,认知能力的不足,行为的不当,适应能力不强,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就业压力大,心理焦虑。
随着高校的扩招,人才已不再稀缺,因此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随着毕业的临近,许多学生心里感到焦虑恐慌,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缺乏信心。
有的学生无法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选择逃避、酗酒滋事、沉迷网络,一旦回到现实,其内心的焦虑更加强烈。
这与我们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能够面对并正视现实,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具有合理的行为不符合。
篇九: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德、智、体、美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是流于形式虽然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高校及有关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是仍然还是有些高校没真正能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不用说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全校的发展规划的层面。很多的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还没有把握,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群体定位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消极性。很多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形式化严重,并没有能扎实有效开展实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统一有效地规划领导
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很不规范,相关部门责权划分及隶属关系也不明确。有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放到学生
处管理,还有的挂靠社科部,有的挂靠相关院系。没有一个统一有
效的规划来指导,这样的发展状况就必然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的有效性及针对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3.当前有的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偏重思想政治教育
虽然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但是在当前
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还是出现了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
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目前的高校的大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本都是从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分化出来的,
因为受到工作经验
的影响,很容易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看成是思想政治问题,
这样的教育方式严重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对大学生
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综合素质偏低
现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基本是由专业的心理教师、
思想政治辅导员、任课教师及学生干部组成的。这支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队伍因为缺乏专职人员,
兼职的相对较多,所以导致
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结构的不完备,也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
能。很多人只是凭借工作经验及直觉来开展心理辅导,这离教育
部提出的构建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1.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新生事物得以出现并发展壮大的先决条
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必须依赖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观
念的转变。首先,领导观念的转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领
导层要达成共识,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维护大学生
心理健康。要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是全体的大学生,
不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工作,
更不是因
为学生心理问题突出才开展的工作,要以预防和发展为宗旨,采
取教育为主、治疗为辅的工作模式。第二,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
要进一步深刻领会“教书育人”的实质,要树立“心理健康教
育人人有责”的新观念,自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的学习,逐步掌握心理观察、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心理
健康教育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
三,学生观念的转变。现阶段,很多学生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对心
理咨询和心理测验的第一反应是“看看是否有病”、
“有没有
不正常”。把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内心冲突、挫折、紧张、压抑、
自卑等看成是病态心理。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想去而不敢去心理
健康咨询,害怕贴上心理障碍的标签,害怕别人的议论。因此,高
校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加强“健康新概念”的宣
传,使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完善自我的一种途径。
2.构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目前国内国外都把预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
构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应以此为出发点。初级防护网由心
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减少、防止
心理疾病发生,同时培养一批学生咨询员。系级防护网要对与学生联
系密切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管理人员、辅导员进行
培训,使之能及时解决一些一般的心理问题。校级防护网以学校心理
教育机构、心理咨询中心为主。通过普查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
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培养训练专业人员及时对一些严
重的问题、疑难问题处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创立大学生心理健康
社团,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解
心理健康知识、
解决焦虑与困惑、开发自身
潜能的良好空间。三级教育体系可以及时化解大学生的一般性心理健
康问题,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
康的全面发展。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使之有效
的开展,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索、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和技能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严重
不足,质量参差不齐。专业人员少,跨专业人员多;专职人员少,兼
职人员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的发展。因此,建设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
育的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通过专、兼、聘等
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
骨干,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要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
平、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要重视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的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培训,使他
们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补充力量。
高校应充
分调动心理健康工作者的积极性,优先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
篇十: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精品文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老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小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认真研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领导重视不够,基础设施投入不到位
从全省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缺乏重视,从事心理教育相关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还不到位。部分学校心理测量设备、心理咨询室、心理团体活动室、团体训练室等还不能满足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需要。
2.心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专业心理咨询师缺乏
从我省中小学校心理教师队伍现状来看,整体水平还不高,专业素养和技能不强。大多数教师仅仅能够完成心理健康课程任务,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处于较低层次,致使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
1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3.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不够多样,心理健康教育收效不明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课程化的倾向。有的学校采用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心理教育课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混淆,没有发挥出心理教育特色和优势。
4.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全员抓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没有形成
有些学校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是心理教师的事情,过分依赖心理老师,不注重发挥班主任、科任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构建起全员、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
二、解决问题主要对策1.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学校领导干部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个到位”: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到位。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制定、宏观指导。下设办公室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协调,推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实施。二是基础设施保障到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就需要
2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内容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进课表、有师资、有教材、有考核。四是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氛围营造到位。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采取主题班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和校报校刊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心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一是要提高教师思想境界,做“四有”好老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坚持“四有”标准,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神圣的事业和追求,本着“对学生终生幸福负责、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理念,认真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做新时代优秀教师。二是抓好教师自学。每学期之初,教师都要制定学习计划,学校教务处要定期检查学习情况,并作为教师考核重要内容。三是抓好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心理教育教师参加相关院校组织的学习班,组织观摩先进单位心理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四是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名师来校讲座,从教学理念、团体训练、咨询服务、危机干预等不同层面开展引领,既为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引领方向,又让他们得到可操作性很强的案例指导。
3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是从童年向青年的过度、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从不定型向定型的过渡,与其他阶段相比较心理发展具有变化大、周期短的特点,常常伴随着依赖与独立,幼稚与成熟等种种矛盾,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心理教育,才能保?c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一是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开展课题研究。要以承担国家、省级心理课题为基础,全面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探索形成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有效途径。三是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要开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服务工作,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四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谈话法、咨询面谈、角色扮演等。
4.实施“心防工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中小学校要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主阵地,以社会为平台,构建起“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格局。要
4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使心理健康教育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要搭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电话,安排专人值班,认真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要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全方位、开放式、立体化工作格局,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第一中学)
5欢迎。下载
篇十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p>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由于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了解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发挥学校、教师和家庭的协调作用,并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
关键词:心理健康原因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联合国卫生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这不仅要求学生有着健康的身体,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正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做好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多数教育者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情感、人格的物体,与学生之间是没有平等和民主的主客体关系,彼此缺少沟通与交流。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厌学、缺乏兴趣、情感脆弱、不能克服挫折、自控能力差、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心理问题增多,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辍学的道路。
2、由于教育体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教学方式与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仍较缓慢。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
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匮乏是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最大难题,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班主任兼任,他们虽然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很难正确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很难在学生面前敞开心扉,展示真实的自我。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思想品德教育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不同之处是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德育侧重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小学教师倾向于用德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向了德育化的道路,这些现实的问题都制约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3、人际关系问题处理不当。首先,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的行为。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其次,是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朋友的理解和信任。第三,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有的家庭教育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没有掌握一个正确的教育分寸,过分地溺爱子女,不合理培养孩子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从小不让小孩子吃苦、吃亏,过分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等;还有的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的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给小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这些表现都是给小学生创造心理障碍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要明确校园心理健康标准的“八自”方针:即“自知、自醒、自学、自动、自律、自强、自励和自新”。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六个方面: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的客观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
惯。学校领导及教师要根据“八自”方针和六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标准制定相关条例,对小学生采取相应的辅导措施。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具体由大队部、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员等若干人组成。制定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计划,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计划和年级授课计划,并设立心理辅导室,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安排一名领导负责日常事务,指导教师制定具体教育计划,督促教育计划的实施,评估教育活动的效果。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对学生进行初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解决学生常见的轻微心理问题,并及时妥当地把一些较为突出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交给心理辅导室,由心理辅导员诊断、治疗,从而发挥早期干预的作用。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协助班主任开展辅导转化工作。
2、更新和转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可以采用“课题组成员研讨,全体教师集训,个人自修钻研”等多种方式培训教师,提高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学会正确面对和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正确理解心理与品德的关系,正确认识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教师教学方法由于陈旧、单一,使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学校重视教师业务培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尊重、理解学生,与他们平等地沟通,杜绝因教师的不当行为而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3、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常常有一定程度的“闭锁性”。他们不再像童年时那样,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而常常会把自己的内心活动隐藏起来,这就给教师深人了解他们带来了较大困难。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理解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需要找人诉说,请教和指点。这表明他们的内心世界还有向外开放的一面。因此,作为教师应当主动去和学生交朋友。当他们在与教师的实际接触中切实感到教师能够理解他们,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自己的朋友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心里话以及烦恼和忧伤毫无保留地告诉给教师。而这时,教师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也才能谈得上有效的教育。
4、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自我教育之母”,是一个人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心理研究表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尊心逐渐增强,他们不愿意别人把他们再当成不懂事的孩子看待。而是希望别人能重他们。在批评教育时能给点“面子。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将会有意无意地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平时多给他们一些表扬和期望,以激励他们上进。充分地信任学生也是尊重学生自尊心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包含着对学生个人存在价值和上进愿望的肯定,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是激发学生不断进步的精神力量。教师为未来而教,学生为未来而学,师生都是为个共同的目标,必须互相尊重,教师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反,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懂得尊重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和意向,甚至走向自我毁灭的绝路。
5、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协调。家校同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老师,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师要和学生家长多多沟通,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家访等形式,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6、预防小学生心理健康疫病的建议:对不良刺激或持续的困难处境要善于缓解并妥善处理,提高承受能力,启激能力和自我心理预防能力;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做“三不”:对今天不生气,对昨天不后悔,对明天不担心:要和善人际关系,并对任何欲望和期望值不能过高,学会适当满足;要保证良好的睡眠;日常生活中,多和同学们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和力所能及家务劳动等。
总之,目前农村小学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由班主任,科任老师及各位家长的共同配合教育,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水平,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优良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广大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心愿和重要任务。平时多多留心学生的心理状
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教育辅导措施,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1
篇十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p> 课题研究体会(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认识不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如:中考前的心理辅导讲座,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是中等生存在心理焦虑现象较严重,讲座时,部分班级只让学习成绩较差者参与听讲座,理由是怕耽误学习。另外,学生也羞于参与心理咨询活动,总认为心理有障碍是见不得人的事。(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由课任教师或班主任老师兼任,他们一是专业学科任务重,心理辅导经验不足;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支撑,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
专业word.
任是最有发言权的,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对班主任的培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没有系统的、具有实用性的理论基础。那么班主任老师该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如何调控、疏导,就没有理论支撑。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据调查学生流失辍学,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心灵的成长比学业上的成功更重要。(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如:相关的报刊、专业书籍拥有量不足,评价激励措施不明确,设备配置不到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
专业word.
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二是教育体制存在缺失,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没有形成,评价导向有问题,停留在应试教育框架之。许多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作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想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下,心理健康教育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另外由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那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把学生看成被“教化”的对象。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三是教师在工作中,随机生成的教育智慧不善于归纳总结、提升,缺乏理论支持,实践指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原教育部长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
专业word.
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爱心与爱行结合起来,把信任和尊重落实到细节上,使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情感上,能接受全面教育,非常准确的加以把握,进行引导,使学生渴望得到人的尊重的需求得到正面的满足。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想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邀请专家开展心理教育讲座,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在利用节假日对教师集中学习培训地同时,购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书籍,为老师学习培训提供平台和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应对教师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培训,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是理论与实践相合,相得益彰,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
专业word.
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养观。
篇十三: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p>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各级领导和教师大都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思想性、科学性、技术性和经常性的教育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一些学校还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工作。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不清,导致各校发展状况极不平衡。有些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是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把一些不相关或不称职的教师安排做心理辅导教师,他们既没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无所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似有实无;有些学校把心理辅导室仅仅当作是针对少数有障碍的学生进行事后处理的机构,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类似于一般卫生知识学习的事情;少数学校对心理咨询中心究竟挂靠在哪个部门还不清楚,存在着相关部门相互推诿、怕麻烦的现象,或干脆强调没有条件,至今都没有建立学生心理辅导的机构。由于认识跟不上,落实在组织管理、活动经费、人员定编与办公设备条件建设等问题上的投入就显得不够力度。“三无”和“三不”现象在不少学校中仍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谓“三无”就是无咨询服务机构、无专职咨询人员、无专项经费;“三不”就是咨询人员定位不明,机构挂靠不明,责权利不明。造成上述现象的关键原因就是领导认识跟不上,或者认识上有误区。
第二,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不够理想。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教育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课堂是进行团体辅导和咨询的主要渠道。然而,目前各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仍不够满意:一方面是部分学校教务部门以课程紧为由,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是少数学校同类课程开设处于无序状况,课程或讲座由一些人独自开设,协调性欠缺,或者课程内容仅仅讲授某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存在着成人化、课程化与认知化的模式。有些学校采用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使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的学科教学,有的教师甚至要学生背大量名词解释,有的还规定不同年级每学期的训练目标和任务,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第三,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条件普遍较差。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活动和行政办公,对工作环境有特定要求,而目前各校心理咨询的工作条件普遍简陋,办公室面积不足,或与学生科办公室混在一起,或与学生处或其他挂靠单位共用一部办公电话,没有固定值班时间,仅有的办公桌椅只是一个摆设,这不符合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四,缺少专业人员,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部分都是团队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他们中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在工作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它自身独特的原则和方式方法,与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较大的区别。如果仅仅凭个人热情而缺少一种科学的精神,或是因为工作需要才从事这项工作,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第五,辅导中往往偏重于学校的作用,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存在着“关起门”来搞教育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虽然我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某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大多还是仅仅限于上几节课、搞几个所谓的心理健康活动,或者请一些专家教授来开几次讲座,看上去挺热闹的,但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没有达到。脱离了家庭的支持、社会的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是达不到什么教育效果的。
精选
第六,理论体系庞杂,没有自己的特色。目前中小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材和教师参考书层出不穷,这说明大家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但也存在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不一致的现象。西方心理学发展较早,理论比较成熟,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各国实际情况不同,我们在学习时不能不考虑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的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人、启迪人、协助人的事业,我们在应用国外某些理论或采用某种研究工具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它们的适用性。
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措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内容、原则、途径与方法作了明确的阐述,要求各级教育工作部门和各学校本着重在建设和立足教育的原则,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体系。我认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形成共识。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是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哪一个学校的主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就到位,该项工作就开展得积极活跃。一些学校的经验表明,是否能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是否能将其纳入到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中进行管理,是否能理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事务工作的关系,是否能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误解,是搞好工作的先决条件。具体而言,就是必须首先建立一个以学校领导为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多个部门合作才能完成。学校必须先组织好一个机构,这个机构最好是由主管的校长负责,成员由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学生会、家长代表及教师代表共同组成。这个机构要在每学期的开学初制定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定期进行总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的搭建是关键。第二,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络。我们应该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情况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通过指导,使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规范教子行为,创建健康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医疗、少年活动中心等,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只有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种教育途径形成一种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第三,定期检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本着科学的态度,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等进行检测,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提高工作针对性,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第四,学校要全员、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建立和建好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实践证明,要切实开展好这项工作,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心理辅导中心应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并配备一到两位专职教师;二是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向广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三是要有自己的宣传阵地,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等活动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定期出版小报或刊物。第五,大力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把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通过专业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第六,开展心理健康科研活动,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实处。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如网络发展带来的学
精选
生心理问题,学校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等。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一些特点来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精选
篇十四: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p>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理论准备不足、操作策略欠缺等原因,学校心理教育还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和师安培训存在不足我国在现代经济和现代文化方面是一个比较落后而又发展不平衡的人口大国,特别是心理学基础非常薄弱,虽然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在发展心理病理学、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行为评价、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等应用性学科建设方面则明显滞后。目前除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具备较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之外,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咨询的大多数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人员的构成千差万别——有一些是教育专业毕业生(学过一些心理学知识)、政治课教师、思想品德课教师、大队辅导员、生理卫生课教师、生物课教师等等,甚至个别学校竟让一些由于工作水平、态度、能力差而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三无人员”来补此空缺。即使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也未必能够有效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因为心理咨询的原则、方式方法、技能技巧,不是仅仅具备专业知识就能够灵活运用、游刃有余的。它对人员的一些非专业素质要求也很高——包括师德水平、语言技巧,甚至一些难以言传的先天的敏感度和领会能力;它需要对这项工作的热爱和深入研究,还需要经过一定实践而逐渐具备的咨询能力,等等。因此,我国需要实行教师心理咨询资格认证制度,否则教师不负责任的行为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二、在辅导形式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区的配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存在着“关起门”来搞教育的现象,心理教育也是如此。虽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在一些大中城市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大多数只是每周上几节心理教育课,学校里设有心理咨询室,由为数不多的几个教师进行。许多学校聘请心理学教师只是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名声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只不过是一个装饰罢了,学生的分数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即使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也只是在学校里开展一些活动而已,很少与家庭和社区联系和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不明显。三、在心理测量工具上,引用国外修订的量表多,适合国内学生实际的量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心理测量工具,但心理科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心理咨询理论不成熟、心理咨询实践才开始起步,缺乏一定的经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测量工具的使用上,引用了许多国外修订的量表,如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智力测查量表(比奈智力测查量表、韦克斯勒智力测查量表、瑞文推理测查量表);常用的个性与性格测查量表(卡奈特16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爱德华个人爱好量表(epps));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症状自评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等;还有一些综合性的测验,如内田克莱佩林心理测验(uk测验)等。我们知道心理健康及其标准与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虽引用了很多的国外修订量表,但适合我国学生实际情况的量表却很少。四、在辅导形式上,有效、实用、针对性强的集体辅导活动不多心理教育大体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教育尽管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集体教育方面,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深入研究不够,还缺乏可操作性,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在个别教育方
面的问题更为严重,辅导对象多是面向单一的问题儿童,忽视了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发展。对心理疾患者或问题儿童的个别心理咨询和矫治,虽收到一些成效,但也是事倍功半。人们只是等待问题的发生,然后去补救,而不是主动地预防问题的发生,更不是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第一,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并明确工作职责,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导处在分管教学校长的领导下,政教处在分管德育校长的领导下,总务处在分管行政后勤校长的领导下,共同协助辅导室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室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是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专门机构,由主任、专职辅导人员、兼职辅导人员和资料员等组成。家长(社区)委员会设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外围机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定期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进行评估。第二,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严格挑选或聘任心理咨询教师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像,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科学的管理、良好的职业道德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将心理教育与日常生活教育结合起来。为此在制定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
师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比重,课程要更加贴近中小学实际,增加实践操作的内容,对专职心理教师则要进行较全面、系统的专业训练,除让他们学习心理与教育科学有关理论之外,还应让他们充分认识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掌握心理辅导与行为矫正的相关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等。在挑选或聘任咨询教师时,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1)系统学习过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研究中学生心理的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清楚的认识;(2)在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方面受过专门面系统的训练,对中小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和中小学教育实践经验。(3)在心理测量方面受过专门而系统的训练,熟悉心理测量并能熟练运用常用的心理测查工具,能对测查结果作恰当的解释。(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品质。第三,学校应积极与家庭和社区取得联系,共同配合搞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进行。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主要是学生,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家庭是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学生们的心理与言行无不与家庭的氛围息息相关。实际上,任何一个问题学生的偏异心理状态和行为,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由,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辅导、矫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学校心理辅导的开展,要兼顾对学生家长的宣传,要通过办家长学校和建立家校联系本,使家长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规范教子行为,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创建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
篇十五: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p> 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消除学生厌学情绪的需要。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积极探索相应的对策。转变思想认识、提升专业水平,创设良好的教育大环境,创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是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问题;对策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消除学生厌学情绪的需要。遗憾的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鉴于此,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成为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下面笔者结合对此问题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往往只重视文化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严重制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2.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面对的社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面对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人们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青少年学生。如果只依靠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无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只有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健健康康地成长。
3.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前提是具备健康的心理。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青少年阶段正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学校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消除学生厌学情绪的需要
当前,受陈旧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片面抓文化课教学,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不少学校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教师上课拖堂,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导致学生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苦不堪言,出现厌学情绪。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有效遏制厌学情绪的产生。
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文化知识讲授,轻心理健康辅导
由于评价机制出现问题,很多教师重文化知识讲授,轻心理健康辅导。为了达到所谓的“高分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得不对考试学科“夯实吃透”,对课本知识反复讲、重点讲,唯恐学生忽略。担心学生掌握不牢固,很多教师布置大量作业,如当堂作业、课后作业、天天清作业、周周清作业、单元清作业等。考试类型也是五花八门,如一课一测、单元测、月考等。以上种种导致学生心力交瘁,出现一些心理疾病。但很多教师未能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致使部分学生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甚至出现“极端事件”。
2.教育观念陈旧,形式化倾向严重
首先,很多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不够,未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其次,学校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基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由班主任负责。但班主任往往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当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有的学校虽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专门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设立心理咨询室,但往往是为了应付主管部门的检查与考核,一旦上级部门检查结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被“束之高阁”。
3.家庭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出现“问题孩子”
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在大部分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使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大多数家长的眼里,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可以一带而过,认为孩子犯点错是小事,可以忽略不计。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致使部分学生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也有不少家长自身文化知识欠缺,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未能及时
发现,当然更谈不上重视和疏导。这样的情况使一些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在与他人交往时不健康心理暴露无遗。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家长的观念趋于多元化,甚至存在“读书无用论”“有钱才是硬道理”的不良思想。有的家长为了赚钱,不考虑自身形象,从事一些不正当职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导致“问题孩子”逐年增加。这种情形,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与挑战,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4.缺乏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调查发现,当前绝大多数学校没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托思想品德课,或者在网络上下载相关资料临时拼凑成教材。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课不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下载整理的资料也有其片面性,难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同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忽视学生的心理活动与体验,这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三、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策略
1.转变思想认识,提升专业水平
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要转变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外出学习,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技能,返校之后进行二次培训,带动身边的教师主动学习,积极充电,提升专业素养。或通过开展校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以便教师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定期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引导教师通过交流沟通、反思总结,借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2.创设良好的教育大环境
首先,规范办学行为,倡导素质教育。学校不能因为追求升学率而延长教学时间,也不能因为追求高分数而加大作业量。要取缔名目繁多的不必要的作业与考试,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完善硬件设施,为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必要的保障。最后,学校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例如,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学生不良情绪发泄室,建立学生档案,便于教师追踪学生的
心理变化。
3.创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所以,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实效,学校必须创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社区、少年宫等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进而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总之,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策略。要转变思想认识,提升专业水平,创设良好的教育大环境,创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闫建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18).
[2]石光磊.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1(09).
[3]邓林园,熊玥悦,张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制约因素及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0(02).
[4]张自泰.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7(11).
作者:丁小康单位:甘肃省成县东街小学
篇十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p> 课题研究体会〔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与由此引发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认识不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如:中考前的心理辅导讲座,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是中等生存在心理焦虑现象较严重,讲座时,部分班级只让学习成绩较差者参与听讲座,理由是怕耽误学习.另外,学生也羞于参与心理咨询活动,总认为心理有障碍是见不得人的事.(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由课任教师或班主任老师兼任,他们一是专业学科任务重,心理辅导经验不足;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支撑,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对班主任的培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没有系统的、具有实用性的理论基础.那么班主任老师
1/5
该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如何调控、疏导,就没有理论支撑.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据调查学生流失辍学,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与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心灵的成长比学业上的成功更重要.(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如:相关的报刊、专业书籍拥有量不足,评价激励措施不明确,设备配置不到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二是教育体制存在缺失,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没有形成,评价导向有问
2/5
题,停留在应试教育框架之内.许多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作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想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下,心理健康教育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另外由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那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把学生看成被"教化"的对象.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与,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三是教师在工作中,随机生成的教育智慧不善于归纳总结、提升,缺乏理论支持,实践指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与教学实践证明: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与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爱心与爱行结合起来,把信任和尊重落实到细节上,使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情感上,能接受全面教育,非常准确的加以把握,进行引导,使学生渴望得
3/5
到人的尊重的需求得到正面的满足.(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
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想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邀请专家开展心理教育讲座,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在利用节假日对教师集中学习培训地同时,购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书籍,为老师学习培训提供平台和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应对教师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培训,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是理论与实践相合,相得益彰,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
篇十七: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p> 课题研究体会(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认识不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如:中考前的心理辅导讲座,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是中等生存在心理焦虑现象较严重,讲座时,部分班级只让学习成绩较差者参与听讲座,理由是怕耽误学习。另外,学生也羞于参与心理咨询活动,总认为心理有障碍是见不得人的事。(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由课任教师或班主任老师兼任,他们一是专业学科任务重,心理辅导经验不足;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支撑,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
1
任是最有发言权的,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对班主任的培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没有系统的、具有实用性的理论基础。那么班主任老师该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如何调控、疏导,就没有理论支撑。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据调查学生流失辍学,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心灵的成长比学业上的成功更重要。(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如:相关的报刊、专业书籍拥有量不足,评价激励措施不明确,设备配置不到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
2
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二是教育体制存在缺失,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没有形成,评价导向有问题,停留在应试教育框架之内。许多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作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想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下,心理健康教育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另外由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那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把学生看成被“教化”的对象。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三是教师在工作中,随机生成的教育智慧不善于归纳总结、提升,缺乏理论支持,实践指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
3
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爱心与爱行结合起来,把信任和尊重落实到细节上,使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情感上,能接受全面教育,非常准确的加以把握,进行引导,使学生渴望得到人的尊重的需求得到正面的满足。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想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邀请专家开展心理教育讲座,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在利用节假日对教师集中学习培训地同时,购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书籍,为老师学习培训提供平台和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应对教师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培训,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是理论与实践相合,相得益彰,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
4
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养观。
(四)加大资金投入客观地说,进行改革和尝试采取各种措施,都是以一定的资金投入为基础的,如果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任何有意义的改革尝试都有可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能更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学生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全面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5
篇十八: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p>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2)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3)逆反心理,缺乏责任感。
一些学生遭遇挫折时,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简单地把原因归咎于别人、家庭、学校和社会,从而产生不信任他人甚至是对立的逆反心理。
如越是家庭、学校、社会要求做的事情,一些学生就越反对;而越是家庭、学校、社会禁止做的事情,一些学生就偏要去做,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缺乏责任感。
这有悖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中的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合理的行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的要求。
(4)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关系受个体性格、认知、思维方式、个性特征等各方面因素影响[3]。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有了强烈的交往动机和交往需求。
然而,由于他们心理发展不是很成熟,容易冲动,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排斥、嫉妒、猜疑、羞怯、自我封闭,等等。
这些问题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
这种认知能力的不足,不能接受并悦纳他人,情绪消极悲观,采取的行为不合理,都是不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问题。
(5)消沉心理,迷恋虚拟世界。
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需要独立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因此心理上面临着许多压力和困惑,而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和遭受挫折的学生,更容易逃避现实,沉迷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成功,找到自我,获得尊重,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幻想,这更加拉大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
这种缺乏优良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不能协调、控制情绪,不能保持良好心境,不敢面对现实,逃避现实,把自己局限在网络这个虚幻世界里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2.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主要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1)个体的原因。
熟。
大学生正处在一生之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青年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
理论知识、个人阅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使得他们看问题时往往缺乏深思熟虑,过于简单、片面,掺杂情感色彩。
当面临多种思潮、多元价值观与各种人生观的冲击与抉择时,心理矛盾冲突不可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合理解决,就会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2)家庭的原因。
家庭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摇篮。
和谐的家庭氛围与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谦虚、乐观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相反,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与独断专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则会使学生容易形成逆反、粗暴、怯懦、缺乏自信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3)学校的原因。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学生难以适应,这给一些大学生心理上带来了消极影响。
加上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此外,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4)社会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当今社会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
社会竞争的加剧、压力的增大、中西文化的冲突、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社会的各种诱惑,等等,这些对他们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当这些展现在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面前时,出现心理问题是很难避免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1.个体方面,培育自我价值感
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是个体适应环境、发展完善自我的重要保障。
培育自我价值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首先,大学生自身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样,他们才能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不畏艰难,积极进取。
其次,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己,发展自我。
最后,多参加学校的各项有益活动,如体育比赛、演讲、作品展等,从中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多接触好书,积极向上的音乐,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生活,远离不文明的行为。
2.家庭方面,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父母与孩子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开展心理教育必须坚持家校联系。
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3.学校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和讲座,传授心理学知识。
高。
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
国际教育界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学同等重要,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缺憾的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和讲座,使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讲座的交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服务,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消除心理障碍的手段。
通过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防止心理疾患。
除了面对面咨询外,还应开展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通过心理咨询,学生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阳光的心态,健康的心理。
(3)营造和谐文明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其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且深刻的影响。
文明、积极向上、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不可或缺的。
师生关系的和谐民主、同学关系的团结友爱有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心理健康的发展。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为此,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如艺术节、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激发同学们的潜能,使其才华得以施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4.社会方面,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
大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同时处于社会大环境之中,社会理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的社会,传播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以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
三、结束语
缓。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
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篇十九: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p> 课题研究体会〔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认识不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如:中考前的心理辅导讲座,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是中等生存在心理焦虑现象较严重,讲座时,部分班级只让学习成绩较差者参与听讲座,理由是怕耽误学习。另外,学生也羞于参与心理咨询活动,总认为心理有障碍是见不得人的事。(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由课任教师或班主任老师兼任,他们一是专业学科任务重,心理辅导经验不足;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支撑,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
1
任是最有发言权的,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对班主任的培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没有系统的、具有实用性的理论基础。那么班主任老师该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如何调控、疏导,就没有理论支撑。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据调查学生流失辍学,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心灵的成长比学业上的成功更重要。(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如:相关的报刊、专业书籍拥有量不足,评价激励措施不明确,设备配置不到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
2
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二是教育体制存在缺失,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没有形成,评价导向有问题,停留在应试教育框架之内。许多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作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想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下,心理健康教育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另外由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那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把学生看成被“教化”的对象。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三是教师在工作中,随机生成的教育智慧不善于归纳总结、提升,缺乏理论支持,实践指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假设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发动,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
3
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爱心与爱行结合起来,把信任和尊重落实到细节上,使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情感上,能接受全面教育,非常准确的加以把握,进行引导,使学生渴望得到人的尊重的需求得到正面的满足。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想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邀请专家开展心理教育讲座,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在利用节假日对教师集中学习培训地同时,购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书籍,为老师学习培训提供平台和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应对教师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培训,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是理论与实践相合,相得益彰,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
4
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养观。
(四)加大资金投入客观地说,进行改革和尝试采取各种措施,都是以一定的资金投入为基础的,如果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任何有意义的改革尝试都有可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能更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学生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法,全面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5
篇二十: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p> 课题研究体会(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
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有关
“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认识不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如:中考前的心理辅导讲座,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是中等生存在心理焦虑现象较严重,讲座时,部分班级只让学习成绩较差者参与听讲座,理由是怕耽误学习。另外,学生也羞于参与心理咨询活动,总认为心理有障碍是见不得人的事。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由课任教师或班主任老师兼任,他们一是专业学科任务重,心理辅导经验不足;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支撑,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对班主任的培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没有
系统的、具有实用性的理论基础。那么班主任老师该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如何调控、疏导,就没有理论支撑。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据调查学生流失辍学,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心灵的成长比学业上的成功更重要。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如:相关的报刊、专业书籍拥有量不足,评价激励措施不明确,设备配置不到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
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二是教育体制存在缺失,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没有形成,评价导向有问题,停留在应试教育框架之内。许多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作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
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想倾向。在这种
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下,心理健康教育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
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另外由许
多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那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
好脸”
,把学生看成
被“教化”的对象。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
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三是教师在工作中,随机
生成的教育智慧不善于归纳总结、提升,缺乏理论支持,实践指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
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
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
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
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
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
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
辞的责任,要把爱心与爱行结合起来,把信任和尊重落实到细节上,使
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情感上,能接受全面教育,非常准确的加以把
握,进行引导,使学生渴望得到人的尊重的需求得到正面的满足。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想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
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邀请专家开展心理教育讲座,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在利用节假日对教师集中学习培训地同时,购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书籍,为老师学习培训提供平台和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应对教师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培训,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是理论与实践相合,相得益彰,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