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人才是发展的首要资源。本文就旅游产业在转型升级的历史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和当前高职旅游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多维的角度提出未来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我国培养新型旅游人才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旅游;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在旅游业和其它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产业要素得以进一步的扩展,高职教育在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因此,根据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目标,创新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个能够适应现代旅游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新型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我国旅游产业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都非常重要。
1 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改变人才需求标准
根据国家权威部门的预测,到2015年,旅游业对我国直接拉动和间接就业的人口总量将达1亿左右,每年新增的直接就业人口超过50万,可见我国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总量之大。尤其是随着旅游产业支柱作用的强化,旅游资源的多向度开发,旅游产业的发展出现很多的新特点。
1.1 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性增强
旅游业关联性大,带动性强。当前,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产业,新兴业态与新兴企业层出不穷,产业的综合性特点日趋显现。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酒店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餐饮业等传统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对金融、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新型现代服务业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
1.2 产业融合发展改变人才需求
产业融合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会产生了相应的新变化。旅游业与运动、会展、娱乐等其他要素融合发展,形成复合旅游产业链,就需要大量拥有多种专业技能,能够服务于会展商务、运动康体等专项旅游的专业人才。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综合性产业,就需要大量能够服务于旅游工业生产、旅游农业综合体等交叉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国旅游业在新一轮升级换代的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由单一型转变为知识技能复合交叉型。
1.3 高职旅游教育需要改革发展
当前旅游业已经进入一个大众化的新阶段,旅游业对就业规模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对人才个体的要求也随着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而提高,这对于旅游教育既是重大挑战又是重要发展机遇。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可以大有作为,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新型的旅游人才必将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方向。
2 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旅游新兴业态的出现对高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对改革传统高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使传统高职旅游教育中的一些弊端开始凸显。
2.1 学科地位不高
旅游包涵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社会、文化、环境、地理、心理等多种学科知识,庞杂的内容加大了学科体系建设的困难,导致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解释体系。到目前为止,旅游学科都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旅游专业是何性质、归属到哪一学科门类,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议。学科属性上不能达成共识,加之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相对不高,就让社会的认知出现思维定式,学科地位的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2.2 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旅游教育是为旅游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因为学科建设的不成熟导致许多旅游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达不到市场的需求,更难跟上旅游产业新业态的变化。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为旅游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缺乏清晰的目标界定,有的高职院校照搬国外的旅游人才培养方法,有的高职院校教育呈现出“本科化”趋向,严重偏离了旅游高职教育的正确轨道。
2.3 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我国开设有旅游课程的院校上千所,但在专业设置上多有重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真正有实力、有品牌和办学特色鲜明的院校很少。随着旅游业的快速成熟化,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显然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分化;轻综合”的导向,致使学生知识面过窄,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上的厚重感,综合分析和协调能力较差,实际工作潜力与后劲不足,不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和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2.4 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高校在学历、职称、科研成果等方面严苛、僵化的“准入制度”、使具有实践经验的人难以成为专业教师。而在职的高职旅游专业教师又相当一部分属于“半路出家”,缺乏对旅游学科的系统把握和必要的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能力欠缺,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能力不强,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和教学脱节。各院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更是很低,有出国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非常之小,对国际上旅游研究的新热点、新趋向基本是人云亦云甚至不知魏晋。
2.5 教学设施缺乏配套
在教学设施建设方面,由于国家及地方的资金投入有限,财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的需求。受经费制约,旅游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较为落后,办学条件亟需改善。拥有一流实践基地的院校非常少,有的院校甚至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实习时随意性较大,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受教学资源的限制不能为旅游产业提供在岗培训,使得现有从业人员缺乏后续提升的系统支持。
2.6 校企结合不紧密
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不断变化的市场宏观环境给旅游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相结合加大了难度。旅游的行业特质决定了高职院校要有对外开放、联系企业的思想。但实际上,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的院校不多,一些旅游院校所谓的“与企业已基本建立了某种联系”,仅限于聘请业界专家做几次讲座,其余互动和交流比较少,学生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行业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还是知之甚少。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难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 培养新型高职旅游人才的对策思考
科学合理的确定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新型旅游人才已是当今高职旅游教育的关键。高职院校必须坚持面向市场、研究市场,创新理念,提升高度,为行业和社会培养与市场相结合、和就业相衔接的新型旅游人才。
3.1 创新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理念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方式的不断创新、旅游外延的不断扩展以及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高职旅游要大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新型旅游人才,一是要坚持“以用为本”、为现实服务,培养供需衔接的适用型人才;二是要注重素质能力与知识技能共同提升,培养主次兼修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三是要以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培养灵活应变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3.2 提升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
高职院校要将新型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问题作为己任,切实落实“人才兴旅、人才强旅”的路径。积极争取政府的多方面支持,无论从政策的倾斜与放宽、资金的投入、人力的投入、改革的力度、监管的力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为新型旅游人才培养工作打造良好氛围。可通过申请国家重点课题对新型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专题研究,明确新型旅游人才的概念、类型、标准与培养方式等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以专业化、细致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以产业优势吸引和聚集职人才。
3.3 按照业态变化调整专业设置
现阶段的高职旅游教育专业的调整与升级往往滞后于现阶段旅游产业的新趋势和亮点。旅游高职教育作为旅游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以培养满足旅游产业最新需求的人才为原则。按照市场对新型旅游人才的需求适当增设、调整现有专业的设置。要将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社会经济及学科发展需要,作为高职旅游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依据。充分发挥旅游院校的自主性,实行灵活的学制,采用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强化高职旅游教育的职业特性,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新型旅游人才。
3.4 创新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一是加强现在师资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和到企业去实践,取得双师资质;支持优秀教师出国留学培训与国际接轨。二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可采用灵活聘用、长期合作等方式整合有经验业界国内外专家为学校所用。三是注重综合运用网络化、信息化的手段,采取网络教学、多媒体等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运用到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中。可利用信息手段,丰富教学方式,通过模拟导游、网络会展布置等情景教学方法,营造实景化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弥补现有旅游师资队伍从业经验匮乏的不足。
3.5 建设协同创新的新型旅游人才实训基地
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质量是培养新型高端旅游人才的重要内容,建设协同创新的新型旅游人才实训基地则是培养新型旅游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在资格评定、资金、税收等方面为新型高端旅游人才的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持,高职院校也需发挥能动作用,加强自身建设,可进行高校联盟建设、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高校与旅游相关机构合作建设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建设和运营实训基地。
3.6 建立校企合作双向互动机制
培训新型旅游人才要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以高职院校及科研机构为基础、企业及行业为主导、政府宏观规划指导、社会力量配合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产业融合所需的交叉性知识的在岗培训。使走出校门的旅游人才有针对性地回炉以增长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高职院校要着抓住机遇,针对新型旅游人才复合型专才的需求,开发建立科学、完整的在岗培训体系:以人才所在企业、所在岗位、从业者的个人意愿需要的交叉性知识和技能为主。使之成为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升华手段。
[责任编辑:汤静]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