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澳门凯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等学校“专科高级工”“本科技师”培养问题的探讨

高等学校“专科高级工”“本科技师”培养问题的探讨-澳门凯发

时间:2022-10-27 16:10:04 浏览次数:

摘要:目前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建立起本科高职、专科高职、中职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人们认为上中职校没有出息、有失体面、缺少发展机会;同时,本科高职不发展、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带来了大学生就业困难。为此,以中职为基础,培养“专科高级工”“本科技师”,培养高等学历和高级职业资格双重资格人才,构建高、中等职教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是破解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大学生就业困难、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积极举措。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级工;技师;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钱大庆(1959-),男,江苏常州人,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张健(1960-),男,江苏苏州人,常州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处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发展与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现在我国职业教育得到空前重视,但是高、中职协调发展、沟通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制约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也导致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主要反映在:(1)专科层次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存在缺陷。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类型,专科高职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培养目标定位于生产、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但是职业资格定位不明确,职业资格等级要求太低,没有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与中职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交叉重叠,区别仅在于学历层次和专业理论水平。(2)本科层次高职没有得到应势发展。反映在没有明确的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界定、学校类型,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目前有将技术本科归入本科高职范畴的论述[1],但技术本科是否就是本科高职,或者技术本科是否属于本科高职范畴,目前还没有定论,这也是目前本科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中折射出高等学校发展方向发生偏差,普遍走研究型大学发展道路,过多培养学术型人才,轻视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高职沦为发展边缘区。(3)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尽管基本建立了中职升入高等学校的升学渠道,但是专科高职与中职、本科与中职的人才培养“两段分离”,两者各不相干,各自一套课程体系,没有课程衔接模式;升学制度也是统一招生考试,导致中职也陷入应试怪圈,影响高、中职衔接体系建设。(4)学历与职业资格互相割裂。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资格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特征,把两者割裂开来、互不融通达不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制约学生的生涯发展。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并存两类体制,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办职业院校,管理学历证书,不具备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资格;二是人社部门办技工院校,管理职业资格证书,不具备学历证书认证资格。于是,由于部门职能分割,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方面,两个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往往出现职业院校学生有学历无职业资格,技工院校学生有职业资格无学历的怪象,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和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为此,笔者提出高等学校实施“专科高级工”和“本科技师”培养模式的设想,并就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二、专科高级工一体化培养模式

专科高级工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指纵向的专科高职与中职课程一体化、横向的专科学历教育与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一体化的“双一体化培养模式”。它体现了专科高职高等教育属性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理应归入专科高职范畴,并要求生源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达到培养目标。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高中生源为主。高中生源的综合素质较高,学生接受能力较强,易于教学,但职业意识不强,没有中职阶段教育基础,职业资格没有渐进过程,毕业生获得专科学历可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现行职业资格四级),却达不到高级工职业资格(现行职业资格三级),就业竞争力受到影响。中职生源的整体素质、基础文化知识水平不如高中,但是经历中职学习过程,职业意识较强,已获得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经过中、高职连贯学习,高职毕业既可获得专科学历文凭,又可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竞争力较强。因此,实行专科高级工培养模式须中职、高职连贯才能达到培养目标。

中、高职连贯要求高职院要以中职课程体系为基础,采用职业分析方法,开发与中职专业相衔接的专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统筹专科教育课程和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借鉴高级技校高级工课题式、项目式培养模式,形成中职、高职课程一体化,专科学历、高级工职业资格一体化的“双一体化培养模式”。招生和学制模式有两种:(1)面向中职单招考试招生,实行“3 3”模式,即中职3年 高职3年,培养专科高级工,可称为“3 3分段专科高级工”培养模式;(2)实行区域范围内高职院与中职校对接,合作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对接中职校招收专科高职预科班,实行5年分段一贯学制,即中职2年 高职3年,学生中职2年成绩达到要求,即可进入高职院后3年学习,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五年,可称为“5年分段一贯制专科高级工”培养模式。

“5年分段一贯制专科高级工”培养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1)人才规格明确。毕业生可以专科学历身份和高级工职业资格在企业一线较高技术岗位就职,未来晋升职务和获取技师职业资格比较顺畅,也有可能晋升技术或工艺工程师,服务于工作现场,成为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增强了人才竞争力。(2)人才培养效率得到提高。高、中职一体化课程方案有效改善高、中职课程的衔接,克服课程重复、衔接损耗的弊端;中、高职学习过程自然延续,学习时间缩短一年,学习成本降低,提前一年就业,对学生就业和发展有利。(3)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行高职与中职对接,在中职设置高职衔接专业的预科班,一体化培养专科高级工,可有效解决中职“二低一无”(学历低、职业资格低、无升学发展途径)不足,吸引成绩较好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扩大中职规模,改善中职生源,调节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使职普1∶1比例得到机制上的保证。(4)符合现行体制。首先是高职与中职在课程一体化基础上分段实施,高职在正规高等学校实施,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学生也有在正规高等学校的学习经历,有利于人才培养;其次是高级工职业资格在中级工职业资格基础上晋升,符合职业资格逐级晋升规定,具有可操作性。(5)拓展了高职生源。随着生源的萎缩,高职生存发展面临挑战和风险,高职不失时机对接中职生源,在中职设置预科班,建立稳固生源基地,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6)健全了职业教育体系。这种一贯制培养模式改变了建立在高职与中职分离基础上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格局,使得职业教育在高职和中职两个层面内部学制衔接和职业资格对接机制上,健全了体系的内生发展机制。当然,这种一贯制培养模式要求打破现行高职招生制度的制约,扩大高职招生自主权,创新高职与中职合作招生、合作培养模式。随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高职注册入学范围逐步扩大,高职预科制将不会久远。

目前的五年制高职教育与高职“5年分段一贯制专科高级工”培养模式相比有其自身优点:(1)五年一贯不分段,学校可以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一以贯之,职业资格逐级晋升,连续不断。(2)学生五年连读,学校生源得到保证。但是,五年制高职校也存在明显制度制约:(1)学校制度障碍。目前我国尚未有五年制高职校规范学制,它是介于高职院与中职校之间的一类高中职一体的职业学校,学校跨越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学校性质、专业设置、教职工编制标准、教师职称系列等缺乏相应规范。(2)管理方式制约。学生跨越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阶段,中职和高职学生之间年龄差异大,管理方式凸显矛盾;高职段学生无正规高等学校学习经历,容易出现学习倦怠。高级技工学校则明确以高级工为培养目标,与五年制高职校类似,但是不具有专科学历教育资质,专科学历依托高等学校成人专科招生考试,套学成人专科课程进行弥补,是一种非制度性的专科高级工培养方式。

三、本科技师一体化培养模式

传统技师资格主要靠个人在工作实践中自学摸索,经过较长时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通过技师社会化考评获得。从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形成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是成为技师的必要条件。但是一线工人在生产实践中自发成长为技师,时间过于漫长且困难重重,原因有二:(1)缺乏正规教育。青年技术工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再具有正规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条件。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成为技师的必要条件,并有效促进技能快速提升,专业理论知识薄弱,必然制约技能和创新能力发展。(2)缺乏有效机制,技师只能完全处于自生自长的状态。

技师学院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技师培养的格局,技师学院专门设置培养技师的专业,对接技师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了系统培养技师的课程体系,采用课题式、项目式、模块化课程,实行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一体化教学,系统进行技师培养。技师学院的生源有两种:(1)高级工,培训2年,成为技师;(2)高中毕业生,培训4年,成为技师。但是技师学院不具有本科学历教育资质,技师的本科学历需要通过高等学校成人本科招生考试,套学成人本科课程进行弥补,从而达到本科技师目标。可见,技师学院的生源素质相对于传统技师的来源有了明显改善,学生经过系统培训,成为技师的速度明显加快。尽管技师学院本科技师的培养模式体现了学历和职业资格双重要求,但还不是本科技师培养模式的制度性设计。

高等学校实施本科技师培养,是基于目前我国人才供给存在的两种情况,一方面,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短缺,两者形成鲜明对照。两类人才缺乏融通,学历与职业资格互相割裂,导致技能型人才生涯发展不管是在用人制度还是在素质能力方面都受到制约。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发生问题,本科院校普遍追求大而全、综合性,复制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对本科高职重视研究不够,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导致大量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能力,就业举步维艰,只能到职业学校“回炉”学习技能,与职业学校毕业生竞争一线工人岗位。大学生就业困难本质上是由高等教育结构失衡造成的,并使得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和人才培养方向产生许多抱怨和非议,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这势必导致一批处于弱势的二、三本高校将面临生源短缺和生存发展危机。因此,依托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本科技师”发展本科高职是必由之路。

本科技师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指横向的本科专业学历教育和技师职业资格标准一体化、纵向的本科与中职课程一体化的“双一体化培养模式”。它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中职课程体系为基础,采用职业分析方法,开发与中职专业相衔接的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统筹本科教育课程和技师职业资格标准,借鉴技师学院课题式、项目式技师培养模式,形成中职、本科课程一体化,本科学历、技师职业资格一体化的“双一体化培养模式”。招生模式有两种:(1)面向中职单招考试招生,实行“3 4”模式,即中职3年 本科4年,培养本科技师,可称为“3 4分段本科技师”培养模式;(2)实行区域范围内本科高校与中职校对接,合作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在对接中职校招收本科技师预科班,学制采用7年分段一贯制,即中职3年 本科4年,学生中职3年成绩达到要求,即可进入本科段4年学习,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七年,职业资格逐级提升至技师,可称为“7年分段一贯制本科技师”培养模式。

“7年分段一贯制本科技师”培养模式带来多项利好:(1)改善了高等教育结构。高等学校开设本科技师专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举措,有利于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未来成为技术(工艺)工程师和技师“双师型”复合型人才,或工程、技术、技能多个领域“跨界”人才,就职于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多个岗位,适应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工作领域交叉重叠、人才综合化、复合化的趋势,进而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入手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健全了职业教育体系。本科技师体现了本科高职高等教育属性和高级职业资格属性,应该归入本科高职的范畴。因此,本科技师的设立,使得本科高职得到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体系趋于健全。(3)加快了技师培养速度。高等学校培养本科技师可保证技师培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克服传统技师缺少理论学习机会、缺乏理论支撑、影响技能发展的弊端,从而明显缩短技师培养时间,加大技师的培养规模和速度。(4)增强了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健全的升学通道,缺乏教育公平。设立本科技师,招收中职学生,为职校生提供了继续升学的机会,建立了高、中职衔接机制和与普通教育并列的教育序列,改变了中职“断头”弊端,提升了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也有利于克服高等学校单招带来的中职升学应试倾向,对进一步调整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促进中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保证作用,是从源头上实现职普比例1:1的根本性制度设计。(5)提升了技师来源的素质。技师本科实施本科学历和技师职业资格双重教育,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生涯发展前景广阔,同时将吸引更多优质生源进入中职学校,从而极大提升技师来源素质,对整体优化技师队伍素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可见,通过设立本科技师发展本科高职是一项多赢的制度设计。

四、对相关政策的建议

目前,本科技师培养模式还受到有关制度和机制的制约,高等学校尚未获得人社部门许可的技师培养专业布点,高等学校举办本科技师尚不能得到技师职业资格鉴定许可;高等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针对技师职业资格和基于工作实践的教学体系尚未形成;预科制招生体制与现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尚存在矛盾,为此,预科班“7年分段一贯制本科技师”培养模式还需国家政策体系予以保证:(1)国家层面形成本科技师教育的正规学制。由于真实工作实践的时间不足,院校培养技师的方式尚未得到各方完全认同,再加上同时实施专业本科教育,院校培养本科技师的能力面临挑战,因此,国家应在总结各类已有本科技师办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开展对高等学校培养本科技师培养模式的研究论证,建立本科技师教育的正规学制,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本科技师的合作机制,充分体现技师培养的实践性特征和技师工作任务的不可预知性和创新性特点[2],构建适应高等学校本科技师培养的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师资体系,并选定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技术类专业设立本科技师培养点进行试点。(2)国家层面形成本科技师教育的政策机制。这需要国家主管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的职能部门协调行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不具备学历资质的技师学院可发展为本科层次技师学院,或与本科高等学校资源整合建立技术学院,或成为本科高等学校下属的技师学院,从而形成正规的本科技师教育体系,真正构建起多种形式本科段高等职业教育,使发展本科高职从社会呼吁走向实际行动,形成本科高职办学形态,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分类发展。(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制度。随着高等教育逐步普及,传统的高等教育统考统招、一考统天下的格局必然被打破,自主招生将成为改革方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序列完全不同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序列,特别是举办本科技师专业应给予高等学校充分自主招生的权限,允许一批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有条件的中职校设置预科班,吸引优秀学生报考预科班,让参与培养本科技师的高等学校和中职学校共同做好协调和衔接,保证本科技师培养的有效连贯年限和教育质量,扶持本科技师走上良性发展轨道。(4)制定对本科技师专业的拨款标准。学历与职业资格双重资格教育必然加大培养成本,特别是技师职业资格教育须实施大量实践项目,开展各级技能鉴定,教学时间、实训时间、设备投入、材料消耗大幅增加,生均经费标准应明显高于学术型本科专业,保证技师本科的教育质量,同时,运用拨款导向机制、招生计划调控机制等引导高等学校在本科高职领域办出水平和特色。

参考文献:

[1]肖化移,谢宁.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论[j].职教通讯,2010(1)

[2]赵志群,王晓勇.技师培养模式与课程开发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16)

文摘

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建设的本质与核心

一、传统文化引领师生“做人”

通过引导教师品读经典国学,让其感受人的内在精神,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陶冶情操,逐步形成胸怀宽广、庄重沉稳的品质。小学阶段就应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趁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古诗文,渐渐开启其智慧之门,培养其品德。

二、校园文化熏陶师生养成“做事”习惯

文化,说到底就是以文“化”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着眼于“让每个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力争从显性的文化中彰显出大道无形、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借助浓郁的文化感染、震撼和激励着全校师生,使他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悄然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优质资源提高师生“做学”层次

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在高速路上“做学”;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博学”;开发社区资源,为“做学”奠基。

(刘志宏,杜桂兰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第5期)

推荐访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