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工笔画-澳门凯发

时间:2022-08-18 13:50:04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当代工笔画,供大家参考。

  浅谈当代工笔画 学术研究 i2007.6 中国花岛苦 l 浅谈当代 工笔画 郎绍君,1939 年生于河北定州.1961 年毕业 于天津美术学院,后留校任教.1981 年毕业于中 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历任中国 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室主任, 研究员.着有《论现代中国美术》《重建中国精英 艺术》《现代中国画论集》《守护与拓进》等文集, 《林风眠》《李可染》《从写实到荒诞》《齐白石的 世界》等专着,主编有《齐白石全集》《中国书画 鉴赏辞典》《中国造型艺术辞典》《中国现代美术 全集?山水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近现 代分支》等. 我对工笔画关注不多,没有系统或深入的思考.这里谈 的,只是一些零星而粗浅的看法,意在提出问题,以供讨论 和批评. 回顾与展望 中国的工笔画有伟大的传统,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不 平衡.唐宋是个高峰,元代以降,文人写意画成为主流,工 笔画就不那么繁盛了,但也出现了像赵孟糗,吕纪,仇英,陈 老莲这些擅长工笔画创作的大家.进入二十世纪,金城,康 有为等相当一批画家和文化人,提出学习宋代,以工笔院体 为"正轨"以写意为"别派"的主张,并涌现了刘奎龄,于 非同,陈之佛,徐燕荪,张大干,陈少梅,谢稚柳,刘凌沧, 张其翼,田世光等一大批长于或兼善工笔的画家.新中国时

  文/郎绍君 期,工笔特别是工笔人物画向年画,连环画靠拢,在转向通 俗大众化的同时,也拓展了题材与表现手段.新时期 3o 年来, 潘潆兹等打出"复兴工笔画"的口号,建立了全国与地方性 的工笔画会,工笔画家和工笔作品空前增多.画家们广泛借 鉴日本画和各种现代绘画的观念,材料和手法,工笔画的题 材内容和形式风格正在经历着空前的变化. 工笔画的前景如何?我想用"不可限量"四个字来形容. 首先,工笔画有大发展的可能.从美术史的角度说,工笔画 只有短暂的辉煌,元代以后就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它 有很大的生长余地与可能.第二,中国历史上没有高度发展 的写实性绘画和色彩性绘画,只有工笔才可能成为高度发展 的中国写实性与色彩性绘画.第三,处在"全球化"时代的 工笔画,可以自由借鉴现代艺术的种种经验,即它不仅是装 饰的,写实的,写意的,也可以是表现的,观念的,超现实 的,魔幻的等等,即它的可开发性,可变异性还很大.所以, 展望工笔画的未来,它应该有一个更加灿烂的前景. 不过,这个前景不会自动到来.目前的情况是,我们拥 有众多的工笔画家,但工笔画的形式风格还不够多样化,作 品的质量还不够高,还没有工笔画的风格流派,没有工笔画 的大画家,还缺乏对工笔画传统和现状的深入研究…… 关于名称,名分 工笔画,重彩画,岩彩画,工笔重彩画,这些名称都被 用来概括工笔画,但它们其实是有区别的.从字义解释,"工 笔"指的是画法,"重彩"指的是材料性质,"岩彩"指的是 材料出处;"工笔重彩"指的是用重彩,工笔画法创作的作品, 但"工笔"也可以是"工笔淡彩",所以并不等同于"工笔". "岩彩"可以用工笔方法画,也可以用写意方法画,所以也不 等同于"工笔"."重彩"与"岩彩"最为接近,但"重彩"也

  可以用非矿物性材料(如丙烯),"岩彩"就应该只用矿物性 材料,二者也不同一. 作这些生硬的区分是想说明,对一个艺术现象的语言表 述只具有相对意义上的"准确"""性,所以在名称问题上不必 太"较真".一方面,要尽量尊重那些在历史中形成的,约定 俗成的概念,所以"工笔画"这个简单而通用的名称,应当 坚持,否则自己就把自己弄乱了;另一方面,对已经形成并 被应用的新概念,如"岩彩"等,也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因 为它毕竟有自己相对独特的限定,如果能形成一种新的派别, 何乐而不为?这也就是说,名称的争论并不重要,"正宗"与 否的名分也没实际意义,重要的是坚持某种认知的各方,能 否形成真正的艺术派别,但派别不是争论出来的,而是通过 作品的创造自然形成的.当下的工笔画所缺少的,不是统一 的风格画法,也不是独持己见的看法,而是独立的,彼此真 正不同的艺术派别,风格与个性. ●●●●● 孥目嚣蓉 .}1=ll≤i_上一 ll,∞=一勺譬 ii 二一

 74i 学术研完 i2007.6 中圈花岛蠹 材料的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画家借鉴吸收日本画讲究材 料的特点,在开发,研制,利用工笔画材料(包括新材料与 传统材料),以及用新的观念看待艺术材料方面,作了很多引 进与探索的工作,形成了相当的影响.材料属于媒介,工具, 但也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在现代艺术中,材料和观念结合,也 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当代工笔画家用材料更加讲究,并创 造出了一批具有新风格,新面貌的作品,丰富了工笔画的样 式和表现力,开拓了工笔画的新的可能性.

  不过,对于工笔画创作而言,材料的功能是有限的.如 果缺乏出色的造型能力,敏锐的色彩感觉,不同一般的想象 力以及结构画面的能力,再好的材料也无济于事.个别艺术 家可以专门研究材料,进行新材料的实验,为"材料"而"材 料",但对于多数画家来说,用材料创造出有情境,有思想, 有技巧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玩材料"没有多大意义,譬 如,云母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材料,但绝不是什么作品都可以 用云母,都可以出好效果.对于工笔画来说,讲究材料但不 "玩材料",才是恰当的态度. 写实性与表现性 和水墨画相比,工笔画更长于描绘,亦即更近于写实.特 别是人物画,工笔的写实描绘能力远胜于水墨写意.新中国 时期提倡"革命的现实主义",但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 作品有了"革命"却总是丢了"现实".靠近了年画的工笔人 物画也是如此.新时期以来,画家思想解放,可以大胆描绘 现实了,但市场,娱乐的要求又使它去亲近唯美,甜俗,所 以中国的工笔画始终缺乏真正的写实主义作品,缺乏能够直 面血肉人生,揭示深层人性,有强悍精神力度的作品.在这 方面,工笔画还有极大的潜力和极大的可能性.突破的难点 和关键主要不在技术,技巧方面,而在画家的观念,思想力, 情感指向方面.真正的画家必须能够独立观察与认识世界,有 自己对世界的独到观察,理解,感受和批判力,有对社会,人 生的深刻理解,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形式语言和风格创造,达 到直面血肉人生的写实主义艺术的高度. "表现"绝非水墨画的专利,工笔画也能使作品具有非常 感性,浪漫和表现的品质.问题主要不在工笔形式本身,而 在画家有没有表现的气质,才能与追求,以及这种表现有没 有触及有意义的人性和人生问题.高度的描绘性与想象,表 现,超现实性并不矛盾,是被艺术史反复证明的事实,当代

  画家如江苏徐累的作品,就把精致的工笔画法,写实的描绘 与超现实的奇异表现特质融为一体,是一种突出的例子.当 代工笔画家大多停留在为市场和特定展览作画的层面,很少 关心现实人生的问题,也很少开掘自己的内心世界,作品既 缺乏深刻的写实性,也缺乏真诚而深刻的表现性. 俗媚与逐丑 工笔画尤其工笔人物画,画美女,女人体,单纯地表达 和迎合人的生物性欲求,堪称最时髦,无论是画展,画册还 是刊物,可谓俯拾皆是.我并不反对画美女,裸女,而是批 评在美女画,裸女画以及其他题材作品中的俗媚趣味.当这 种媚俗趣味成为持久的倾向,被伤害的不只是艺术消费者群, 也包括画家自己.媚俗在影视,摄影和文学创作中也严重存 在,但这并不能证明它们是健康有益,应该效法提倡的东西. 新时期以来,现代大众艺术以及它们所追逐的娱乐性,低俗 特质就以最快的速度渗入媒体,文化艺术界和艺术市场,大 大改变了中国艺术的格局和精神趋向.刚刚从意识形态的制 约中解放出来的工笔画,又套上了另一种制约,所不同的是 前一种制约是硬性的,不情愿也得情愿,后一种制约是软性 的,自觉自愿的.我没有一概否定工笔画的意思,只是希望 工笔画家警惕地反思这种现象,和俗媚保持距离,自觉追求 高雅的格趣. "逐丑"是"媚俗"的另一端,是近年来出现的带有普遍 性现象.所谓"逐丑"在这里是指对"丑"的人物形象的一 种嗜好和追逐.美与丑是相对的,对于"丑",人们大抵有一 种共识,但每个人对于"丑"的判断和接受并不完全相同.在 艺术创作中,"丑"可能近于"假…"恶",也可能近于"真" "善".现代艺术普遍存在的"审丑"现象,与现代艺术对现 代社会异化的反抗相关,是一个复杂的审美与心理现象;但 优秀的现代"审丑"作品,都具有"丑"与"真"的一致性.

  传统和现代工笔画一向以美为主要对象,它受到现代艺术的 影响而吸纳"审丑",是很自然的现象,但如何吸纳,如何处 理与传统观念与习惯的关系,值得重视和研究.我这里说的 "逐丑",是指一种为丑而丑,把丑与真分裂开来的现象.就 是说,一些作品把形象(特别是当代农民)丑化,不是因为 追求真实性,而是喜欢这种趣味,把这趣味当做一种风格与 个性.上面说的媚俗远离真实,这种"逐丑"同样远离真实. 变形是需要的,脱离真买的为丑而丑,为形式而丑的"逐丑" 不可取.工笔画应当把真实性追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无表情现象 工笔人物画有一个相当流行的现象,是淡化表情,甚至 无表情——人物都无怨无怒,不悲不喜,眼神发呆,没有感 情表达.这在现代美女画中尤其严重.这是为了"酷",还是 为了别的,我不知道.出于特定的表现需要,淡化表情或无 表情是完全可以的,但不管什么身份,什么情境中的人物都 无表情,形成一种人人可用,可仿的无表情公式,就大成问 题了."文革"时期,画表情曾经成为一种公式——都咧着嘴 笑,都眼放光芒,都一脸庄严,都义愤填膺等等.那是一体 化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当下的无表情公式则是一种时尚, 一 种流行性"共象".有无表情两种极端,都是公式化的. 有表情或无表情,严格说都是一种表情.有无表情都可 能是好的人物画,也都可能是不好的人物画.成功的作品不 在有无表情,而在那表情(包括无表情)是否合乎情理,是 否与特定情境中的人物身份,性格,心理相契合,是否恰当 地表达了作者的观念和意义追求,是否能与整个作品的风格, 情调,形式手段融为一体,成为其艺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人物表情不是外加的,而是由内而外,自然生成的—— 或者出自形象自身的逻辑(这是写实型人物画的主要特征),

  或者出自画家思想和情感的逻辑(这是浪漫型人物画的主要 特征),"无表情现象"违背了这一逻辑.把无表情作为一种 时尚来追求,放弃了对人物内在精神与个性的刻画,也就把 工笔画完全等同于大众流行艺术,阉割和放弃了工笔画的精 (下转第 76 页)

 76i 学术研究 i2007.6 中国花岛害 活力之时,也潜伏着不少有碍其健康发展的负面因素.宽松 的文化环境与多元并存的艺术格局,一方面为工笔画创作提 供了自由取用的极大便利和丰富资源,另一方面又以"怎么 都行"的后现代境遇腐蚀着人们的意志,导致许多工笔画作 品失去了自律性约束,而在吸引眼球的低俗层次上为所欲为. 沉溺古典和肤浅摹仿的工笔画,挪用西方绘画语言或者混迹 日本画的工笔画,脱离中国画得意忘象之文脉而追逐视觉生 理极限的工笔画,以及乞灵于媒材开发,媒介实验和形式解 构,将制作设计充当艺术创造的工笔画,从不同方位上催化, 加剧着为所欲为的无序程度.在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图像文 化高度发达,人的神经系统倾向视觉化,主体结构往往还原 为感觉与幻象的时代背景下,如果缺乏形而上精神的支撑, 工笔画比起写意画来,更容易陷入解构崇高,亵渎神圣的反 文化泥沼. 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中心门类,从古到今的流衍过程,在 (紧接第 74 页) 英性即精神性和创造性追求. 讲求格调 "格调"曾经是衡量中国画的最高标准.格调是什么?在 我看来,它是透过形式风格,语言和技巧运用折射出来的人 格价值——寓于美中的真与善的程度,业已形式化,物质化 的精神品位.人类和人类的艺术追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前者是自然性的体现,后者是道德性的体现."格调"所强调 的,是人品与艺品的一致,即艺术也要体现一种道德性价值, 这是人和艺术的本质决定的.格调所强调的人品,是指人的 气质,道德修养,精神追求综合塑造的品格.人品的高下与 笔墨,色彩方法及其熟练程度并无必然联系,但与笔墨,色 彩特别是笔墨,色彩品质,气息一定相关.平庸的人格难免 笔墨平庸,色彩平庸,飞扬跋扈的人品必有某种外张的笔态 和色彩表现.这种必然的连带关系,决定了高格调的追求必 然伴随着对完美人格与超越精神的追求,对庸俗,低劣,市 侩,无灵魂和丑陋灵魂的拒斥;对世俗物欲(地位,金钱等) 的超越,对纯真高尚精神理想的追求.人性完美永远是一种 理想,但不媚俗,不势利,不张狂,不萎靡,不虚伪,不贪 婪,不猥琐等等,总是体现着一种崇高而切实的人格追求.传 统绘画对笔墨格调及其与人品一致性的强调,正体现着中国 西方大抵是逐渐芟除附加其上的巫术,宗教,文学,科学等 因素,向着较为纯粹的视觉形式转变.在中国,则由于文人 画的主导作用,反而融合文学,哲学,书法等因素,强化人 格,趣味,象征等原则,朝着综合艺术的方向舒展其精神根 基.这一反差,随着二十世纪传统文人阶层的解体而被填平, 中国画也与其他画种处于同一平台,将视觉形式的建构视为 天然职责.工笔画正是抓住这一历史契机,获得了远胜于写 意画的大发展机会.但不容回避的前提,是必须补上文化这 一 课,必须找回艺术家的精神深度,必须维持一种积极的超 越状态——既抵制功利世界的诱惑和强暴,又拒绝意义世界 的自我中心化和绝对化.这不仅是工笔画摆脱"媚俗…匠气" 等"过去式"桎梏的保证,同时也有助于减轻"民族性"与 "时代性"两难选择的困扰,从而真正迈开"现在时"的稳健 步伐,用自己的"未来性"去构筑不负众望的壮丽前程.■

  2007 年 10 月 1 日 艺术对真与善尤其是美的极大关怀.对艺术格调的追求,是 上述追求的特殊形式. 当代中国画的主要问题,是迎合市场,弱化乃至放弃精 神和艺术品位追求.一些有天分和成就的画家,往往以风格 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重复,复制已经定型的东西,不再 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许多年轻画家则以他们为榜样,把精力 用在打造风格上,一旦打造成名,也开始重复和复制.当下 引导潮流的是市场和资本,媒体和美术出版物都在跟着市场 打转,大家所追求的,大多是利益而不是艺术.画家离不开 市场,但必须追求高格调,否则就会成为市场的奴隶,毁了 自己的艺术. 工笔画受大众的喜爱,技术性比较强,画家们容易接受 世俗的影响,容易重技巧风格而轻格调趣味.因此,提高格 调,是当下工笔画创作中最值得重视的问题.获得高格调的 根本途径,是提高艺术趣味和艺术鉴赏力.由于历史和现实 的原因,二十世纪尤其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画家的鉴赏力 普遍降低了,对此,我们还缺乏清醒的认知.通过多种途径 提高自己的艺术趣味和艺术鉴赏力,是改变工笔画现状,提 高工笔画品格的迫切课题.■ 2007 年 9 月 24 日

推荐访问:

最新推荐

网站地图